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体制内”的市场可能性

时间:2014-04-10 16:02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592 次

作者:邓若楠   来源:投资有道

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体制内”的市场可能性

“京剧曾经是草根文化,而后成为百戏之尊,如今是处于文化消费的边缘地位。”采访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时,他首先诚恳地表态。

在泛娱乐化的文化生态下,如何把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健康地推向市场,吸引更年轻的观众群体,并打开体制大门,吸引更多民间投资?

面对这个问题,孙重亮的心态或许是复杂的。

作为体制内的一院之长,他身上无疑背负着传承和保护国粹艺术瑰宝的责任。作为京剧爱好者、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总裁,他又十分乐意看到京剧能够被更多投资眼光关注,复兴京剧曾创造出的繁盛市场。

孙重亮年轻时演过戏,现是国家一级导演。曾历任上海电视台副台长,上海正大综艺电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他对市场运作并不陌生。

上海京剧院建立于1955年,首任院长是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著名艺术大师周信芳。自“周信芳时代到尚长荣时代,再到当下的陈少云、史依弘,直至更年轻的王珮瑜等,都是以创新发展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去年推出的京剧《关圣》,采取了多元投资的运作方式,尽管唱的还是正宗的西皮二黄,但叙述方法有所改变,用两个小花脸的叙述与观众插科打诨,颠覆了传统的一板一眼从头说起的方式。台词上也加入很多现代元素。但该剧“受到很多人抵制,批评话说得很难听”,一位业界人士说。

“现在京剧完全市场化、商业化,可能还做不到。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推到市场上,都是能够优胜劣汰的,有的时候可能出现劣胜优汰。文化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不能用经济的规律来生搬硬套。”孙重亮对此表示。

《投资有道》(以下简称问):京剧本是一个大众文化,帝王将相、下里巴人都能欣赏,它也曾有过空前繁荣的市场。那么在现有体制下,民间资本参与院团的一些项目运作,是否更好地推进京剧市场的发展呢?

孙重亮(以下简称答):民间资本投资京剧项目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坦诚来说,眼下京剧对于资本的吸引力比较缺乏。民间资本的商业操作也越来越规范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投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惠政策,文化对于资本的吸引本来就有一定程度的制约。现在绝大部分的投资流向还是偏向于西方艺术形式。

社会文化心态浮躁,似乎做任何事都希望能够立刻升值兑现。比如眼下对于书画的收藏热,收藏的人未必都对藏品的文化抱有多大的兴趣。修复民族文化的生态,可能是现在首先要去做的事情。

问:上海京剧院的新编历史戏在全国京剧界内都是顶尖的。目前上京的剧目整体盈利情况怎么样?

答:对于京剧而言,要在短期内盈利还是挺难的,只能说眼光要看得长远。京剧的前期投入比较大,演出形式比较复杂。现在我们很多京剧服饰,还是手绣的,以前服装还用真的金线,这样的成本投入,能马上盈利么?但是只要这部戏能够留传下去,我认为,它将来总是会盈利的。

比如刚刚上演的《成败萧何》,这部戏是上海京剧院独立投资制作,其实第一稿时投资80多万,后来经过不断的打磨,至今前前后后差不多投资200多万,到目前为止一共演了106场,上座率很高。

之前我们根据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改变的京剧《王子复仇记》,用中国人的艺术语汇演绎西方人熟悉的故事。前期投资不到10万元,目前这部戏在欧洲5次演出,已经拥有中,英,法,德,西班牙,荷兰,丹麦等7个国家的翻译字幕,这部戏是绝对收回成本的。最近,我们又新编了京剧《巴黎圣母院》,将在世博期间上演。

问:现在有些传统曲艺剧场艺术,比如相声、二人转都试图在把传统文化市场蛋糕做大。您认为起点更高的京剧是否亦可尝试这样的路?

答:每一种艺术样式,走的发展道路不太一样。二人转有二人转的做法,它现在特别符合泛娱乐化的大众口味。但是如果完全让京剧往这个方向上面去靠,这是不可能的。闹不好就是里外不是人,老观众不买账,新观众也未必接受。

问:老一辈的京剧大师们,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引领着京剧的发展。我们现在去探讨京剧的时代性,您觉得从体制内的角度来说,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改变呢?

答:我们现在做一些新的剧目,就是针对没有接触过京剧、不熟悉的观众。一进剧场让他们看传统剧目的话,可能比较费劲,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看进去。新编新创剧目能够吸引大量的年轻人。我们通常会用一些现代的叙事方式,减少一些拖沓的成分,让它更符合这个时代生活的节奏。所以我觉得,上海京剧院在新创剧目上,虽然一般都运用历史题材,但是内容还是比较关注现实的。

同时,现在已经不是京剧鼎盛时期的文化背景,你不能期盼一张海报就能吸引多少观众。京昆艺术中心的“京昆跟我学”项目做了三年左右,现在一直是盈利的。它就是从一些很具体的艺术鉴赏和艺术体验的角度对没有接触过京剧人群所进行的传播活动。这个项目注重的切身感受和体验,而不是所谓理论和概念的灌输。报名参加的大多数是白领阶层,他们通过一种松散却饶有风趣的学习,对京剧有了认识,甚至粗浅地会唱上几句。当初吸引他们参加这个学习班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它招生广告贴上那些温馨而具有鼓惑性文字,让人觉得,如果我真能唱几句京剧,也许是很能显现个性的事情。如果那招生广告贴说为了振兴民族文化,那些本来就觉得京剧离自己很远的白领还会来吗?而已经开始学戏,感受到京剧的魅力的学员,就是未来更大的年轻人的市场。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