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新解

时间:2014-04-14 11:37 栏目:生活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779 次

作者:潘文国  来源:投资有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但"道"并不仅仅属于道家,"道"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共性。所谓思想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所建立的各种思想体系、各种理论学说,从先前诸子百家,到后来的各门各派,他们各有主张,甚至针锋相对,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诸子百家都在论道、都在讲道。

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周易》里有"阴阳之道";《尚书》有"满招损,谦受益,此乃天道";《老子》有"道可道,非常道",《论语》有"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管子》有"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孙子兵法》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庄子》有"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荀子》有"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人有常体矣";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甚至佛经也说"欲得见正道,行正即是道"。

可见诸子百家都在讲"道","道"并不仅仅属于道家。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流派,却有一个共同的追求目标,并用同一个词语来表达,尽管解释各不相同。这种情况在西方是没有的,西方没有这么一个概念。西方哲学中有一个词叫"truth",有点类似,但是它不像中国的"道"那样,与所有门派都难分难舍。17世纪之后,西方有了另外一个概念"reason",也没有"道"这么普遍。

"道"深含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实践中。"道"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体系中,而且体现在现实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写文章有为文之道,打仗有用兵之道,下棋有棋道,写字有书道,做皇帝还有为君之道,做大臣有为臣之道,做医生有医道,经商有经商之道,要赚钱还要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甚至"盗亦有道"。

我是研究语言文字的,今天怎么讲哲学了?这是因为,不管是语言、文学、哲学,背后都有道,在道的层面,所有门派、所有理论都是相通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传统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和西方的知识体系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没有西方的文学、史学、哲学或者语言学那样的划分,甚至也没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那样的划分。西方是按照知识体系,按照自身内容分为若干个门类,学科之间有的时候到了壁垒森严、甚至隔行如隔山的地步。然而中国人强调各种学术之间的融会贯通,你可以研究文学、史学、或是语言学,但是根本的追求都是"道"。

了解了"道"之后,再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就比较方便了。

"道可道非常道"新解

  从"道"看中西差异

"道"还体现了中西文化最重要的差异。"道"有两种含义,一是理论体系,一是所有生活层面背后都有道。但在西方,既没有像"道"这样横贯各种思想门派的共性观念,也没有像"道"这样纵揽所有理论和实践的追求目标。

"道"这个词很难翻译成外文。翻译界几乎存在一个共识,"道"不好翻,最好的方法就是音译了:dao。西方的汉学家以前经常把"道"译为"way"。"way"在英文里面既表示道路、又表示方法,而"道"的字面意义也表示道路,可见人们认为,"道"和"way"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道"就是道路,也就是途径、方法。关于"道"的学说,也就是方法论,譬如说棋道,就是下棋的方法。

不过,提到方法论,在西方首先想起的不是道路,而是工具。方法论在西方是和工具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西方讲方法论的最早一本书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工具论是和形而上学相对应的一种学问。形而上学是一种知识,而工具是获得知识的手段,获得知识的方法。

但是"工具"这个词在中国不可能使我们联想到方法,只会想到另外一个词--"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件工作,首先要把我们工具搞好,工具就是"器";而"方法"这个词,更容易让我们想到的是"道",所谓"道"就是方法。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道"和"工具"仿佛可以融合起来,但实际上工具和道是非常不一样的。西方"工具"这个词,既使我们联想到道,又使我们联想到器,可见,在西方这两样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道就是器,器也就是道。但是在中国,"道"和"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说明,们联想到道,又使我们联想到器,可见,在西方这两样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道就是器,器也就是道。但是在中国,"道"和"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说明,西方的一个概念"工具",在中国成了两个概念--"道"和"器"。

同时,"工具"在西方是相对"知识"的一个概念,工具不是知识,只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但是在中国,"道"既是方法又是目标,作为追求目标时,"道"又可以看成知识。在此,西方的两个概念,在中国又成了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中国的"道"、"器",西方的"工具"、"知识"是不对应的。这对中国人思考问题的解释途径有很大影响。

什么是中国人的道

要了解中国人的"道",首先要弄清楚"道"和"器"这两个概念,《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是认识3000年中国"道"文化的关键。这两句话体现了很深刻的辩证思想,一方面,道和器是对应的两个面,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工具问题首先表现"道"和"器"的对立;其次,对立的两方又不是完全无关的,它们是同一个统一体的两面,是不可分离的。

这个统一体就是"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形上、形下就好像我们说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是对立统一的体现。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所谓的"器",实际包含着几个层面,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层面。不管有几个层面,"器"的背后都有"道",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器,都可以使人悟出深刻的道理。

第一个层面的"器",就是指具体的器物。从具体事物的形状、功能,中国人都可以联想出相关的道理,比如说木匠的工具:规、矩、绳、墨。在这些很具体的东西中,中国人联想出了准则、法则,比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再比如,浇铸工用的模和范是两个不同的器具,模是木头做的模具,范是陶器做的模具,中国人从这两样中也引申出了"榜样"的抽象意思。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器",它的背后就是"道"。

第二个层面的"器",我感觉应该是"技"。"技"比"器"要抽象一点,但是我们还可以感觉得到,比如一些操作技艺、工艺、技巧,等等。"技"和"道"也是一张纸的两面,有心者也可以从"技"中悟出"道",在《庄子o养生主》有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在杀牛中悟出了很多道理,这些道理也是普遍性的,比方说"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就是他从宰牛技艺里面悟出来的道理。

像这些具体的器具、具体的技艺都能够悟出道来,说明从事最普通工作的人也可以得到道。因此,中国历史上其实从来没有鄙视具体劳动,相反,具有高超技艺的匠人,是受到尊敬的。中国人强调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道"的第三个层面,比"技"高一个层面,就是理论和学说。我把它叫做"可道之道",在它背后的道就是不可道之道。要理解什么是可道之道,什么是不可道之道,这就关系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怎么解释。

对这两句话有很多解释,最通常的解释是: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通常的道,可以叫出来的名就不是通常的名。但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

"道"不是"言说"

"道可道"中的第二个"道",两千多年以来都解释为"说",言说的说,但我们认为,"道"不是言说的意思。

我们查了老子全书81章,共用73个"道"字,没有一个作"言说"解。在《周易o系辞》里面,"道"字至少有7种以上的含义,但是也没有一个解释为"言说"。我只看到《诗经》里面"道"作为"言说",在哲学文献里面,"道"几乎从来不作为"言说"讲,这是一个理由。

而且,如果说"道"是"言说"的意思的话,这句话就不通。明明老子在讲道,就是在言说道,又怎么说不能言说呢?

第三个理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对文",上下对文,同一位置上的字用法是一样的。我们看下一句的"名可名",就是一个名称如果可以给出名称,用英文来讲就是"ifanamecanbenamed",其中第一个"名"是名词,第二个"名"是动词。按此来倒推"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道"是前一个名词的动词化,用英文来讲是"ifadaocanbedao-ed"。我们可以把"道"理解为规律,即,如果一种"道"可以被当做规律来遵守的,就不是"道"。

第四,我认为这两句话的深刻意义就在于,"道"可能是规律可能是方法,但是这个规律这个方法不能呆板的去看,如果可以死板地执行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同样,"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事物都有名称,但是如果机械地按照名称字面意义理解,这个名称反而不能让你了解这个事物。因为这个名称只能反映一部分内容,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因此这两句话反映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我们需要有道,需要有名,但是这个名称、这个道你不能把它看死了,如果死守规律、死守名称,就不是真正的道。如果把第二个"道"解释为"说",这个意义就没有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道可道"这句话中有两种"道",一种是"可道之道",可以让你照着办的道,一种是"不可道之道",不能让你照着办,是更为抽象的道;而"名可名"也区别了两种"名",一种可以给出名称的"名",一种是不能给出名称的"名",不能给出名称的"名"是更高的抽象。

道可道非"恒"道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非常道"中的"常"字一般理解为经常、通常,现在发现也错了。出土文献,特别是郭店竹简出土以后,我们发现,在战国时期的竹简里面,《老子》中的"常"字都是"恒"字,即"道可道非恒道"。

为什么"恒"字变为"常"字?这是古书常有的现象,即为了避讳。汉朝第三个皇帝名字叫做"刘恒",因此后来"恒"字就都改为了"常"字。

嫦娥在汉朝以前的书里面都叫"姮娥",因为避讳,所以才改过来。再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常山赵子龙。常山在哪里?地图上查不到,实际上就是恒山。

当然,"恒"也有经常的意思,但是"恒"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永恒的意思,因此,"恒"道就是终极的道,天地间永不变的规律。

因此,"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区别了两种"道",一般的道和永恒的道,即哲学意义上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对中国人来讲,做任何事,追求的总是"不可道之道",因此区别两种"道"和两种"名",可以说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别。

西方强调"道可道,名可名",因为西方构建理论体系都要求步骤明确,可以亦步亦趋照着办,而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是"不可道,不可名",强调法无定法,强调心领神会,强调心照不宣,强调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这两种追求各有千秋,不是说西方一定好,东方一定不好。但是,我们现在至少缺少了像古人一样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