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龙微纳IPO上会在即,多处信息前后“打脸”,招股书真实性存疑

时间:2020-05-11 15:59 栏目:IPO专栏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2,385 次

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称:建龙微纳)是一家主营无机非金属多孔晶体材料分子筛吸附剂相关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分子筛原粉、分子筛活化粉和成型分子筛三大类,据披露,公司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公司曾于2015年9月挂牌新三板,2018年10月摘牌后转战科创板。据上交所公告披露,公司将于2019年10月16日上会接受审核。

然而,我们深入研读公司招股书以及历次问询回复后发现,公司信披方面或有诸多问题,屡次存在前后“打脸”的情形,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招股书的真实性。

千万净资产支撑上亿担保,问询回复“打脸”

我们翻阅公司的招股书发现,公司报告期内存在诸多对外担保的情况,且担保金额较大,2017年公司还因为承担担保代偿责任导致了当期的净利润亏损。搞笑的是,公司就担保问题在回复问询中的答复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前后矛盾,可谓是“打脸”十足。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报告期内对海龙精铸、光明高科、洛染股份、洛北重工(均为非关联公司)四家公司提供担保。至于担保的原因,公司表示因建设吸附材料产业园区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但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融资。除以自有资产抵押、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保证、股权质押等方式进行担保外,因此还需要通过与其他公司互相担保的方式,以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资金用于项目建设。

如此看来,公司对外提供的担保实则为与担保方之间的互相担保,从而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合规?还需公司在上市委的审核中给出答案。此外,公司为何选择上述四家提供“互相担保”,选取企业的标准是什么,恐怕也需要公司给出解释。

那么公司为四家外部企业提供了多少额度的担保呢?据招股书披露,公司2018年对海龙精铸、光明高科、洛染股份、洛北重工四家公司正在履行的担保额度分别为3042万元、2300万元、2500万元、3800万元,合计高达1.16亿元。而我们注意到,公司2017年底的净资产才仅仅4331.66万元,却在次年对外履行着净资产两倍多的担保额度,这其中的风险,自然不必多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风险早在2016年就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据披露,海龙精铸于2016年12月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行签订了流动资金贷款合同,贷款金额1045万元,贷款期限一年。贷款到期后,海龙精铸逾期未还。公司于2018年12月代海龙精铸偿还了银行债务共1170万元。接下来,海龙精铸与郑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洛阳洛南支行的贷款也全部逾期未还,公司代其分别为偿还545万元、1547万元。三笔担保使得公司为海龙精铸代偿了银行债务合计3262万元,导致公司2017年度的净利润出现1018.82万元的亏损。

如此薄弱的风险意识,作为一家拟上市公司来说恐怕有些不太合适。更加令人搞笑的是,公司在问询回复中表示,2015年8月,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后,逐渐减少与海龙精铸的互保关系,未再新增对海龙精铸的担保。但翻阅招股书发现,公司为海龙精铸偿还的郑州银行贷款合同是2016年2月签订,代偿的光大银行贷款合同是2016年12月签订,代偿的工商银行贷款合同是2016年11月签订,全部发生在公司新三板挂牌后。如此活生生的“打脸”,招股书的质量首先得打个问好。

应收账款计提不充分,客户信用期政策前后矛盾

除了对外担保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外,公司的应收账款计提似乎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发现公司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准备中6个月内账龄的应收账款并未计提坏账准备,恐怕有些不太合理,虚增了不少净利润。此外公司招股书表示对客户信用期政策保持一致,但我们发现公司对不同客户的信用期却划分成了“三六九”等,似乎再次啪啪“打脸”。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2016年至2018年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515.25万元、3792.04万元、2534.35万元,其中六个月以内账龄的应收账款分别为2037.98万元、3367.53万元、2238.77万元,占各期应收账款的比例分别为81.02%、88.81%、88.34%,因此六个月内账龄的应收账款是公司应收账款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发现,针对6个月内账龄的应收账款,公司并未计提任何坏账准备。这是否属于行业惯例呢?对此我们翻阅公司招股书中提及的行业竞争对手上海恒业、雪山实业的会计政策发现,上述两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对于6个月内账龄的应收账款全部计提了5%的坏账准备,相比之下公司未对该账龄应收账款做计提准备恐怕有些不太严谨。

如果按照行业特征,公司对6个月内账龄的应收账款也计提5%的坏账准备,会对公司的净利润产生多大的影响呢?我们计算得到若公司改用5%的计提比例进行计提,将增加报告期内各期坏账准备101.90万元、168.38万元、111.94万元,从而减少各期相同金额的净利润。由此可见,仅仅这一项会计政策偏差,就厚增了公司每年百万元的净利润。

除了6个月内账龄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明显偏低外,其他账龄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也处在行业内较低水平。例如公司1年至2年账龄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为10%,与雪山实业相同,但明显低于上海恒业的20%。公司2至3年账龄以及3至4年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分别为30%、50%,同样明显低于上海恒业的50%、100%。若公司按照行业内较为严格的坏账计提比例计算的话,其每年的净利润还将继续缩水。

此外,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对客户的信用期政策保持一致。但我们研读招股书发现,实施并非如此。据披露,公司报告期内对客户中船物贸、成都华西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达科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采取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不提供任何信用期,而对客户Zeochem LLC、M.Chemical、毅完商贸有限公司则提供30天的信用期,对江苏洁欧康提供的信用期为30至60天,对阿科玛提供的信用期为50至60天,对上海绿强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信用期为45天至60天。对无锡赛利分子筛有限公司的信用期为60天。

如此来看,公司对客户提供的信用期政策可谓是“千差万别”,与公司所谓的政策“一致”似乎有些偏差。另外,对于一些信用期较长的客户,公司是否存在放宽信用期突击收入的情形,相信上市委们也会重点关注。

董事长“口嗨”引发问询

此外,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出口比例较高,2016 年至2018出口销售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49%、23.35%、25.85%,其中欧美是公司海外销售最大的区域。其中对美国的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2%、9.62%、13.16%,2018年开始,由于外贸环境变化,对美国的产品出口受到影响。

对此,2019年8月14日上交所与公司曾进行了预约沟通,据披露在预约沟通中公司董事长表示已与美国客户达成降价10%的约定。然而奇怪的是,此后在回复问询函中,公司又表示:“公司未在合同中约定关于关税承担或售价调整的条款,也未与美国客户就关税承担或售价调整签署过相关的任何协议或约定。”孰是孰非,恐怕审核委员们也有些焦头烂额。

随后公司在最后一轮问询函中表示,8月14日预约沟通时公司董事长表达已与美国客户达成降价10%的信息系口误,实际想表达的意思是公司拟在未来通过降低产品销售价格10%来避免对美国客户销售收入的下降;由于公司销售给美国客户的产品以美元计价,美元的升值可以弥补降价带来的对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

此外公司补充披露,2019年9月9日,公司与阿科玛在美国设立的子公司Arkema Inc.通过邮件方式,就针对加征的25.00%税率达成一致:双方各分担12.50%的关税,相关产品在上次采购采购价格基础上打折扣。如此看来,公司董事长在此前预约沟通时的表述似乎也不是无稽之谈,看似也早有打算。那么公司是否还存在未披露的与其他美国企业的相关协议,恐怕还需要打个问号。

多项财务指标异常,招股书真实性存疑

由于招股书以及问询回复中存在诸多矛盾,也引发了我们对公司招股书真实性的质疑。

我们翻阅公司招股书以及此前在新三板挂牌时发布的年报发现,公司2013年至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1.02亿、1.26亿、1.32亿和1.30亿,这期间营业收入变化并不大,但最近两期2017年与2018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4亿元、3.78亿元,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同比大增约88%和55%。

净利润方面公司2013年至2016年分别为-436万元、753万元、636万元和669万元,多年间基本在700万元上下徘徊。然而2017年快速增长至913.53万元,2018年更是大幅提升至4775万元,其最近两年来的增长速度着实有些令人惊讶。相比之下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业绩增长幅度仅仅维持在10%至20%之间。

另外异常的还有公司的毛利率,据招股书披露,公司2016年至2018年的毛利率分别为39.33%、31.92%、34.89%,而同行业平均水平仅有24.06%、25.71%、22.01%,公司相较于同行业毛利率水平整整高出了十多个百分点。对此公司表示自身毛利率较高因为存在规模效应,但我们翻阅同行可比上市公司上海恒业的年报发现,上海恒业的市场规模相较于公司相差不多,2016年上海恒业的营业收入还比公司高出一截,但当年上海恒业毛利率26.12%,远远低于当年公司近40%的毛利率,可见用市场规模解释毛利率远高于同行业,恐怕有些不太合适。

难道公司快速增长的业绩以及较高的毛利率是源于自身的研发投入吗?我们继续研读公司的招股书发现,公司2016年至2018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06.14万元、802.23万元、1241.02万元吗,各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6%、3.28%、3.28%。不仅逐年在降低,其仅仅3%出头的研发费用率,在科创板企业中恐怕也有些让人笑话了吧。而可比上市公司中,2016年至2018年上海恒业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02%、4.48%和3.59%,雪山实业同期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66%、5.33%和5.22%,都明显高于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

当然,公司的业绩增长迅猛、毛利率超高、研发投入占比不足等等指标,并不意味着公司就存在财务上的造假,但其中所蕴含的不合理与风险因素,是值得投资者关注。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