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人员学历或比研发人员高,三生国健IPO或面临同业竞争风险

时间:2020-05-19 11:28 栏目:IPO专栏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3,741 次

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生国健)是一家专业从事抗体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2019年10月3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了三生国健的首发上市申请,使其成为了科创板的拟上市公司。

从经营可持续性风险的角度来看,2017年到2019年的三年报告期内,三生国健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其自研上市的抗体类药物“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注:属于TNF-α抑制剂药物),相应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94亿元、11.28亿元和11.6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之比分别高达99.15%、98.73%和98.71%,虽然占比略有下降,但是仍然难改公司收入严重依赖单一产品的现实。2019年,公司另一款自研的抗体类药物“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商品名:健尼哌)刚刚上市,当期仅新增了190.23万元的收入,营收占比微乎其微。

除了上述严重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之外,经过我们深入研究发现,报告期内,三生国健的研发人员构成和研发费用变动都比较异常;公司与母公司三生制药及其下属子公司之间,还存在着同业竞争的可能性。

生产人员的学历水平可能比研发人员还高

三生国健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制造企业,公司的员工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可是报告期末的2019年,公司员工的学历构成比较奇特,生产人员的学历似乎高于部分研发人员,比较罕见。

先来看三生国健全部员工的学历情况:据招股书披露,截至报告期末的2019年12月31日,三生国健共有1360名员工。

按专业结构区分,管理人员为93人、研发人员为261人、营销人员为641人、生产人员为339人、财务人员为26人,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合计693人。

按员工学历结构区分,本科以上学历有179人,本科学历有589人,大专学历有434人、中专及以下学历有158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合计有768人,已经明显超过了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合计总人数693人。换句话说,三生国健的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完全可以由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构成。

再单独看研发人员的学历情况:据招股书披露,同样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三生国健的研发人员共有261人。按研发人员学历构成区分,本科以上学历有121人、本科学历有98人、大专学历有23人、中专及以下学历有19人,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合计有219人,占期末研发人员总数之比为83.91%。换句话说,还有42人,占比为16.09%的研发人员,学历低于本科。

一般情况下,由于研发过程中,在研产品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之外,还可能需要经历中试线生产和生产线试生产等步骤,如果将试验线上的生产人员计算在内,那么出现一定比例学历低于本科的研发人员,似乎也不难理解。

可是,另据招股书披露,三生国健的抗体类药物生产,并非像一般常见产品生产那么简单,即使是生产人员,对学历的要求也一点都不低。公司对主要生产人员的学历及专业背景有如下说明:“学历以本科、硕士为主,专业背景包括生物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并且进一步提到“在商业化生产阶段中,对生产人员的学历、专业背景及生物反应器规模要求也更高。”由此可见,与一般制造业企业生产人员学历普遍低下的情况不同,三生国健的生产人员也同样主要由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构成。

信息来源:三生国健招股书

这就比较奇怪了!报告期末,三生国健的研发人员中有16.09%的员工学历水平不及本科,如果公司的生产人员主要是以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构成,那么这42名学历低于本科的研发人员到底是从事哪个专业类别的研发工作呢?难道是财务和营销么?恐怕都不怎么靠谱了。

研发费用大涨,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涨幅更高

为什么三生国健会出现生产人员和部分研发人员学历构成倒挂的情况呢?或许可以从研发投入和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加计扣除来看这个问题。

先看三生国健的研发投入:据招股书披露,从2017年到2019年的三年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29亿元、2.13亿元和2.92亿元,当期营业收入分别为11.03亿元、11.42亿元和11.77亿元,那么各期研发投入占当期营收之比就分别为11.70%、18.61%和24.82%,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显著上涨。

在上述研发投入之中,报告期内,资本化投入分别为684.06万元、1384.53万元和1328.33万元,占当期研发投入之比分别为5.30%、6.51%和4.55%,占比较低。费用化投入分别为1.22亿元、1.99亿元和2.79亿元,是各期研发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再看报告期内三生国健的研发费用:如上所述,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22亿元、1.99亿元和2.79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25.30%。其中,用于研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分别为4714.53万元、6811.71万元和8639.37万元,占当期研发费用之比分别为38.56%、34.28%和30.98%,持续保持各期研发费用中金额第一大项目的地位,其年化复合增长率为35.37%,比研发费用的整体增速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公司研发费用在报告期内的高速增长,受到了研发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用持续大涨的影响。

至于研发费用大涨的具体效果,据招股书披露,三生国健所得税费用项目下,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产生的影响分别为-954.31万元、-2831.48万元和-4239.12万元,相应税收优惠金额的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10.76%,比研发费用的年化复合增速高了75.39个百分点,获得税收优惠的效果更加明显。

如果部分低学历研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实际是来自于营业成本中的直接人工项目,一旦将相应的金额重新计入直接人工,或许就不能完全享受上述税收优惠了。

同一实控下企业沈阳三生也在研发TNF-α单抗注射剂,或有同业竞争

如上所述,三生国健的核心产品是益赛普,一种全人源的TNF-α抑制剂药物。可是,同一实控下企业沈阳三生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三生)也在研制一款靶点和适应症相同的药物“人源化抗人TNF-α单克隆抗体注射剂”,恐怕难免同业竞争的嫌疑。

先看两家公司的关联关系:据招股书披露,三生国健是港股上市公司三生制药(证券代码:01530.HK)的控股子公司,在完成本次拆分到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之前,三生制药间接合计控制三生国健89.96%的股份。同一实控下企业沈阳三生,是三生制药在境内的三级全资子公司,是其下属的医药平台,从事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同时也是持有三生国健股份占比超5%的主要股东。该公司直接持有三生国健7.14%的股份,并且通过上海兴生药业有限公司、上海翃熵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浦东田羽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间接合计控制三生国健41.00%的股份,总计控制三生国健48.14%的股份,比招股书确认的控股股东富健药业有限公司的持股占比39.94%,还要高出8.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三生国健招股书

再看两家公司已上市/在研生物药品的相似性:据招股书披露,三生国健的核心产品益赛普,是一种TNF-α抑制剂,该生物药品的靶点为TNF-α,适应症主要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三项病症。而沈阳三生研发的项目代码为SSS07的“人源化抗人TNF-α单克隆抗体注射剂”,也是一种抗体类药物,其作用靶点同样为TNF-α,适应症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连治疗原理都与TNF-α抑制剂相同,可以预期未来SSS07上市之后,两款生物药品的目标市场也趋于一致。同一实控下的两家企业,各自拥有一种靶点、适应症、治疗原理和目标市场几乎完全相同的抗体类生物药物,是否属于同业竞争呢?

为了解释上述同业竞争的嫌疑,沈阳三生在招股书中承诺:在SSS07获批上市后,沈阳三生将委托三生国健就该产品进行独家生产销售。仅就SSS07这款产品而言,沈阳三生的承诺看似已经解决了同业竞争的问题。可是,关于沈阳三生与三生国健之间不存在同业竞争的解释,又引出了新的问题。

为了解释两家关联企业之间不存在同业竞争,招股书关于三生制药旗下制药企业的业务划分,给出了详细的说明。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成功收购三生国健之后,三生制药根据药物细分领域将自身制药业务划分为三大业务板块,包括以拟上市公司为主体的抗体类药物平台、以沈阳三生及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的重组蛋白质药物平台,以及以浙江万晟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小分子化学药物平台,分别定位于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和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试图说明包括三生国健在内的四家子公司,其业务定位、产品类别存在明显差异。

可值得关注的是,重组蛋白质药物平台沈阳三生,却正在研发抗体类药物SSS07。招股书披露沈阳三生与三生国健的研发方向不同、研发技术及核心技术平台存在差异,情况自相矛盾。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