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淘宝——让艺术品回家

时间:2014-04-21 15:58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596 次

作者:邓若楠   来源:投资有道11年6月刊

几百年来,成千上万的中国艺术品、文玩品“流走”海外,此中既有正常文化往来、文化贸易,亦有烧杀抢掠之下流失之珍奇。

上世纪90年代起,国力增强、民间资本积累使中国人踏上海外寻宝之旅。如今,这股资本驱使下的“热情”已燃遍全球,近年来拍卖场上中国古董艺术品屡创天价就是明证。

尽管海外寻宝之“集结号”已经吹响,但专家们也提醒,海外回流艺术品,并非就可与“珍品、精品”画上等号。

对于淘“宝”的人来说,不盲从、不跟风而是理性考虑艺术文玩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藏家需求,才是让繁若星辰的中国艺术品“衣锦还乡”的最好通路。

海外淘宝——让艺术品回家

今年较早前,苏富比在纽约的一场春拍创出一个奇特的纪录。一件估价仅为800美元左右的粉彩开光锦上添花纹瓶,标明是民国仿清乾隆瓷器,却在拍卖现场意外受到中国买家热炒,价格节节高升,最终竟落槌在1800.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以高出估值2万多倍而创下春拍纪录。

价格相差如此悬殊的原因很简单,尽管纽约苏富比专家将这件拍品定为民国仿古件,但专程参与竞拍的中国买家却都一致认为,这件藏品本身正是乾隆时期的真品。同时,无论其器形、纹饰,还是其所采用的工艺,都为当前市场上特别追捧。联想到去年年底,中国一位买家在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拍卖行里,以5.5亿元价格拍得一件清乾隆粉彩转心瓷瓶,如今这个拍价便不足为奇。

最终,这件拍品究竟是个噱头还是苏富比专家闹出的笑话,并未得到官方解释。但是这个事件至少说明了两个现象,一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赴海外投资回购流失文物的热情空前高涨;二是这些资金实力雄厚的海外寻宝群体,收藏专业知识相较以往水平有整体提升,正显示出自己的眼光和有的放矢的投资目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藏家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回购文物文玩品,显示出资本的逐利性。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上海工作站主任陈海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艺术品回流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兴起。随着国力日益增强,民间资本日益富足,这一趋势自2005年以后逐渐横扫全球艺术品市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作为已经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投资市场之一,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上海外回流艺术品俨然成了最光鲜的拍品,从乾隆转心瓶到黄庭坚《砥柱铭》,动辄成就“天价”,这一板块也成为拍卖行宣传推广的主要卖点。

海外淘宝——让艺术品回家
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拍卖会上海外回流艺术品俨然成了最光鲜的拍品,从乾隆转心瓶到黄庭坚《砥柱铭》,动辄成就“天价”。

  一个虚构的标签

“国力和经济实力增强、艺术品市场火爆、民间文物保护意识空前高涨肯定是‘海外回流热’的主要前提。在国际市场上诞生的一个个‘天价’,也为这个板块虚构了一个标签,造成收藏者和投资者产生一种印象:海外回流艺术品就意味着珍品、精品。”陈海波说。

这个“标签”对逐利的资本而言非常奏效,同时还在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新资本涌入市场。

“前两年,嘉德举办过一次美国某博物馆中国藏品专场拍卖。主要是明清瓷器等,事实上其总体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平平,但成交率竟达到100%。说明投资者对打着海外回流旗号的艺术品,非常认可。”

今年春拍筹备,国内各大拍卖行早早公布了海外征集线路,其中大型拍卖公司主要征集市场在美国,规模稍小的拍卖公司则将目光锁定东南亚等地。征集门类涵盖中国书画、明清瓷器和家具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邮品、金银币、纸钞等。

据相关统计,1996年之前,海外回流文物还不超过国内文物拍品总数的20%,而目前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40%左右。

“百万级以上的艺术品,目前海外回流的拍品则要占到70%以上。”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认为。

“而这一部分艺术品除了国家征集,主要目的都是投资。”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数百年来流失海外的文物、文玩艺术品不计其数,除了被掠夺被盗窃的那一部分,也有大量通过贸易渠道流出。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上海工作站主任陈海波

“清代就曾有大量民窑烧制的外销瓷销往海外,这类艺术品如今回流数量很多,但从收藏投资角度来说升值空间并不高。民国时期中国文物文玩也有大量出口,而且民国仿古件特别多,仿品至今被海外的收藏家珍藏,有的甚至进入了博物馆,这些民国仿品如今也渐渐回流,却很容易与古件混淆。此外,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为了出口创汇,也曾大量复制仿造古代艺术品出口海外。”吴少华介绍说。

从品类上来说,由于目前国内藏家认知度最高、最具市场的两大品种是瓷器和书画,回流艺术品亦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以这两大项为主。其次还有一些杂项艺术品,如玉器、象牙、青铜器等。

在这些大量的海外回流艺术品中,不乏年代久远的珍贵藏品。据中国文物学会较早前一项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

“在海外回流艺术品中真正的精品,比如各种皇室用品,以及那些存世量少、知名度高、传承有序,或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艺术品,其升值潜力必然大于其他艺术品投资。”陈海波告诉记者。

2007年,中国嘉德从日本回流了一件清雍正朝瓷器,当时的估价仅为50多万元,最后被中国买家以2300多万元拍走。

“这个买家很有眼光,这件藏品如果当时在西方拍卖市场拍卖,就已不止这个价格。如今,这件藏品的市场价格已经升至8000万元到一个亿。”

海外淘宝——让艺术品回家
陈海波最早一次去海外走访市场是在1997年,而现在则是一年要出去两三次。

  小心“踩雷”

据专家介绍,海外回流艺术品目前主要有几种途径,一种是国家征集,通过国际公约组织,按照国际法追回。然而这一原则虽然得到国际间基本认同,但一些收藏中国艺术品较多的几个国家至今尚未在公约上签字,因此这条“回流通路”有很大的制约性。其次是通过国际友人、海外华人华侨或藏家的捐赠。2005年,一位美国80多岁老华侨就曾找到陈海波所在机构,希望自己多年收藏最后能回到祖国,他们为此专程组织团队赴美,最后以较低的价格,回流了数十件珍贵的藏品。

再则便是透过交易市场竞买。

“根据我的了解,从艺术品交易上来说,目前单件超过50万元以上的艺术品,绝大部分通过拍卖市场交易,其次则是古玩市场上的私人店铺,然后再到地摊市场。”吴少华说。

而要在市场上真正淘到精品,则需要投资者“多做功课练好眼力,不要轻易听信拍卖公司摆出的噱头。”

陈海波也告诉记者,由于海外回流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吃香”,各地的拍卖公司都在打着这一旗号举办各种专场。

“在一些规模较小的拍卖公司,号称海外回流艺术品专场的拍卖会我去看过几次。但大部分缺乏精品,相对比较低端,收藏价值不高。事实上这几年在拍卖市场,回流精品越来越少见,有一个不完全统计数据,目前市场上回流精品数量仅占全部回流文物的5%~10%。更多的是像股票市场炒板块、炒概念一样,人为痕迹很重。”

除了缺乏精品,由于中国艺术品拍卖业尚未形成一套鉴定家、买家、卖家、拍卖公司共同拟定遵守的职业道德、信誉规范和行业规则。在这个市场上,尤其是海外回流艺术品部分,弄虚作假“埋地雷”亦不少见。

次品辗转到国外“镀”层金,再以“回流”名义重返国内拍场圈钱。亦有很多现代仿品“出口转内销”,由民营企业大批仿制古玩,作为新制工艺品出口国外,然后在海外找到古玩商定点经营,回流国内市场。甚至有一些外国人用“编故事”的方式宣称自己藏有祖上流传下来的中国古董,很多拍卖行在海外征集中有时也会“踩雷”。

“艺术品投资市场动辄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率,吸引了很多新进入的藏家和投资者,2010年的拍卖市场,我看到了一批新面孔,他们大多很年轻,有海外留学背景。正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特别‘迷信’海外回流艺术品,在这一块砸下重资,他们认为这些艺术品至少都是真的,或者抱着‘捡漏’心态。事实上艺术品投资水很深,不能一味跟风,更不能迷信故事。”陈海波说。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

阶段性热点

交易市场上,海外艺术品回流除了拍卖行定期或不定期在海外征集渠道以外,民间资本亲赴海外寻宝的比重也在日益提升,这种“直投”的方式回报率高,但风险也高,比较适合自身造诣颇深,或拥有自己的智囊团、资金雄厚的藏家。欧美、日本和港台地区都是这些中国买家最热衷的几个市场。

陈海波告诉记者,在他前不久受邀赴意大利考察的过程中,一位当地经营中国古董的古玩商人透露,仅今年以来,他就已经接待了四五十批中国顾客。

三年前,有一位中国藏家,曾经把一个日本的私人博物馆整体购入,藏品中包括多件清皇室艺术精品,当时花费近亿元。而如今,他当时购得的所有藏品,“基本上市场价均可以在后面直接加个零,一些精品甚至涨幅可达上百倍。”

陈海波作为文化部下属的评估委员会委员、嘉德拍卖的顾问,有很多亲赴海外寻宝机会。

“最早一次去海外走访市场是在1997年,去新加坡,当时市场上能找到精品比例还很高,但我们的资金实力不足。”

在那之后,基本隔两三年就有机会海外淘宝,而现在则是一年要去两三次。

通常邀请方都是国内的一些艺术基金会、文化机构、民营企业,“他们有资金,购买欲很强,希望能够回购升值空间更大的一手文物文玩。”

在陈海波处,记者见到几件海外淘宝回流的艺术品,其中一件三年前从香港古董商店淘来的乾隆御用仿古杯,才花费1.6万元。今年春拍,保利有一件类似拍品,估价就达300万元。

除了中国买家的主动寻宝,很多海外藏家也乐意趁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度而出手一部分藏品。

“一般来说,博物馆藏品或传承有序的藏品可信度和升值力比较高。现在一些外国家庭,有一些家传的中国艺术品,年轻一代并不看重它们的价值,对他们来说出售这些藏品是无成本的,因此出价也相对比较合理。”

但陈海波也表示,像这样在海外寻宝“直投”,一方面需要有信息源和渠道,另一方面也考验藏家的眼光和收藏水平,同时也要有一点运气。

他告诉记者,现在海外市场上的中国艺术精品越发罕有,此前的意大利之行,走访了很多当地古玩市场、艺术商店。在一个私人商店看了七八十件中国瓷器、玉器、铜器等,并没有发现值得投资收藏的珍品精品,但“当地商人看到中国人来了,价位却开得很高。”

同时,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以假乱真的赝品,“非常考眼力”。

而在国内的海外回流民间交易,利益驱使之下更为纷繁复杂。“真正价值高的回流精品,经民间藏家在海外直接回购后,大多用以收藏,并没有进行交易。”

尽管拍卖行一再表示,海外回流艺术品投资乃是“大势所趋”,但陈海波和吴少华两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一板块当下的热门是一种“阶段性行为”,随着国内市场规范,市场上交易的回流精品越发稀少,针对海外回流艺术品的投资热度将逐渐回归理性。

陈海波认为:“这两年,海外回流艺术品带动了艺术品市场价值整体攀高,2010年的市场,令很多从业多年的人都表示看不懂。但不可否认,中国艺术交易市场还是处在起步阶段,2010年全年成交额也就是500亿元左右,作为全球投资领域三大投资板块之一,相比地产和股市,资金量差距还是很大。目前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增加值占GDP不到1%,而欧洲一些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7.8%,对接国际市场亦有很大空间,未来十年,艺术品市场仍会吸引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品投资整体均存在很多机会。”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