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时代刚刚开始

时间:2014-04-28 10:37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164 次

作者:罗梅芳   来源:投资有道12年2月刊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股票投资的噩梦,但黑暗中也有些许亮色,像星星之火在大地上蔓延,那就是新兴的中国对冲基金。借助股指期货这一对冲工具,一批对冲基金在2011年集中推出,而且大部分对冲基金都实现了创造绝对收益的目标。

对冲工具的应用,使得基金投资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进入“工业化时代”。正因为如此,对冲基金的出现,也被称为中国基金业的第二次飞跃。有理由相信,2012年的对冲基金会有更靓丽的表现。

市场的不景气,让2011年的公募和私募基金“熊头熊脸”,也陷进投资者的抱怨和质疑声中。黑暗中,谁会是2012年光明的使者?

对冲时代刚刚开始

2011年是艰难的一年,对于基金投资人来说更是如此。大盘跌去22%,公募基金几乎全军覆没,私募基金亏损也超过9成。不过,正是在这样的一片肃杀之中,新兴的对冲基金创造的业绩才更为引人注目,就像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公募私募双双落水

简单的一句“熊市来了”,几乎搅乱了整个市场。与持续上涨的投资愿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深怕通胀的人们,在2011年盼来的是继2008年以来最差的业绩。无论公募与私募,都未能幸免于难。

一份来自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暴露了公募基金的很多问题。一向被寄予厚望的股票型基金,就像个“扶不起的阿斗”,以全年下跌25.02%,跑输大盘3.3个百分点的成绩在跌幅榜里排名第一,跌破了投资者的眼镜。

而略好于股票型基金的指数型基金,22.35%的跌幅显然也无法向投资者交出满意的答卷。同样的,仓位限制比较灵活的混合型基金也未能在这个时候鹤立鸡群,全年下跌21.95%。QDII基金与封闭式基金亦如是,分别以跌幅20.81%和16.67%而不被看好。

曾经风光无限的债券基金,2.81%的跌幅改写了连续6年获得正收益的历史,再也难回2008年7%以上正收益的美好时光。

就连保本型基金也不保本,虽然微跌0.71%,但投资者已丧失了对“保本神话”的信任。

货币基金算是公募基金里唯一的“幸运儿”,以3.48%的正收益成为唯一的“风景”。但仔细想来,“这也仅仅相当于一年期的定存。”一位投资者苦笑着说。

和公募基金一样,私募的日子也不好过。从2011年12月31日的不完全数据来看,私募平均跌幅为17.49%,逾九成的私募基金都处于亏损状态。

“无论公募和私募,都面临着投资者的信任危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乐嘉庆表示,基金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部分中国对冲基金表现

  对冲元年

突破瓶颈的方向在哪里?答案是对冲基金。这要感谢2010年推出的股指期货,正是这一衍生品的出现,让A股投资人第一次有了对冲风险的工具。借助股指期货这一利器,中国式对冲基金开始显山露水,而且是券商、私募、公募“三剑客”齐齐上阵。

拔得对冲基金头筹的是在股指期货方面涉足很深的国泰君安。2011年3月,他们推出了名为“君享量化”的券商理财产品,该产品号称“中国第一只对冲基金”,原计划发行3亿元,但发行当天认购就达到5亿元,并停止申购。

公募基金中,易方达是在对冲领域走在最前面的,他们于2011年成立了多只对冲类“一对多”产品,市场传言资金规模在100亿元以上。

试水对冲的主力则是私募基金。据国泰君安期货不完全统计,2011年约有50余家私募基金运用了股指期货、融券等对冲工具。其中,民森投资是推出对冲基金较多的一家,2011年共推出4期对冲产品,合计募资接近10亿元,公司主动停止接受新资金。

众多的对冲基金集中亮相,难怪业界把2011年称为“对冲元年”。“对冲基金作为一个方向非常值得肯定,是基金行业的第二次飞跃。事实证明通过共同基金实现理财目标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对冲基金的诞生是众望所归。”好买基金乐嘉庆说。

  业绩不错

对冲基金的出现,改变了股票投资靠天吃饭的局面,从追求相对收益进入了追求绝对收益的新阶段。而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式对冲基金的业绩相当不错,实施市场中性策略的对冲基金,基本上都实现了对冲系统风险(大盘2011年暴跌22%)、获得绝对收益的目标。

有着“中国第一只对冲基金”之称的君享量化采取的就是市场中性策略,其2011年末净值为1.0323元,9个多月实现3.23%的收益率。

所谓市场中性策略,就是在买入股票的同时,建立期指空仓,将大盘风险对冲掉,只博取投资组合的相对收益。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丁远管理的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基金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中性基金。该基金以70%的资产买入选中的股票,然后卖空股指期货,对冲大盘风险。

这种稳健的市场中性策略是目前中国式对冲基金采取的主流方式,而其他对冲策略也正在逐步出现。

比如,瀚鑫泰安·量化成长1期就是一款宏观对冲策略,主要是通过应用宏观经济理论,来辨别市场和资产价格的走势、反转和波动,对金融工具的价格走势进行预测,对出现的趋势进行跟踪投资,以做多或做空交易来取得超额收益。该基金2011年3月成立,到年末收益率为6.54%。

还有一些对冲基金采用的是股票多空策略,如崔军管理的“创赢2号(宝赢对冲)”获得了高达48.51%的年度收益,高居合伙制私募基金排行榜头名。该基金在看跌大势的时候采用市场中性,但看涨的时候会在期指上的头寸空翻多,增加了基金的杠杆率。

当然,这种策略风险也更大。比如,同样采用股票多空策略的尚道乾坤合伙基金成立于2011年9月,到年末收益率为-3.1%。

对冲时代刚刚开始
业界认为,对冲基金等创新基金将给基金行业带来生机。

  限制不小

虽然对冲基金已经开始暂露头角,但面临的限制仍然不少。

首先是能够用于对冲的“武器”太少,目前国内只有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一两种对冲工具可以使用。不过,2011年10月28日,《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出炉,让对冲基金又有了一种有力的武器。

其次,不是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可以自由参与股指期货。根据目前的规定,信托型私募(阳光私募)、券商集合理财、公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时,只能做套期保值,不能做投机,仓位被限制在20%。

只有基金专户、券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不受此规定限制,与此同时,有限合伙企业参与股指期货虽然没有可以遵循的业务指引,但也没有明确的限制。这就意味着,能够真正成为对冲基金的,只有基金专户、券商“小集合”和有限合伙制私募。

“目前对冲基金的市场份额还很小”,乐嘉庆表示,目前买对冲基金赚到钱的投资者还比较少,“加上门槛高,私募专户的门槛要100万元,这对于一般的劳苦大众还比较遥远。”

此外,乐嘉庆强调,“对冲基金有很多种类,它丰富了基金市场。但不能盲目地认为所有的对冲基金都是好的。”而且目前中国的对冲基金大多刚刚开始操作,过往业绩有限。

不过,“对冲基金毕竟已经开放做了,一些限制今后会慢慢消失的。我仍然认为对冲基金一定是中国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朝阳永续总经理廖冰说。

  中国对冲基金的几种策略

  1、市场中性策略

该策略在一些股票上做多,而在另一些股票上做空,从而对冲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以获取绝对收益。在国内,由于股票做空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目前国内一般都是通过在股票上进行做多,同时股指期货上进行做空。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明确采取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有民森与朱雀。

民森在2011年3月底推出了三只非结构化的市场中性基金:民晟A号、民晟B号和民晟C号,6月底,民森又推出了一只结构化的市场中性基金:民晟G号。这几只市场中性基金选股的范围仅限于沪深300的指标股,选股完全依照模型,并且每只股票的占比都非常低。

朱雀在2011年4月中旬推出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基金,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丁远教授负责投资运作。丁远的策略主要是通过财务指标的数量化方式来进行,并且对被选股票的财务报表进行甄别来构建股票现货组合。另外,丁远也利用股指期货来对冲股票现货全部组合的市值。

这几只基金基本做到了与股市的低相关性,但赚取的绝对收益也较少,均没有跑赢银行定期存款。但市场中性基金投资运作的时间较短,短期业绩不一定具有代表性,长期或有良好表现。

中国对冲基金的几种策略

  2、宏观对冲策略

该策略通过对经济体联动和经济周期的分析,把握不同资产类别(包括股票,期指,大宗商品等)的相关性及其与经济周期的互动性,识别金融资产价格的失衡错配现象,进行投资布局与战略对冲。

2011年4月初,梵基成立了国内第一只宏观对冲基金——梵基一号。该基金投资的品种主要包括股票、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债券、利率及相关产品、融资融券等等,主要投资国内金融市场。另外,泓湖在2011年9月底成立了一只新的宏观对冲基金——泓湖重域,投资范围包括国内各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基金和股指期货等。泓湖重域也是采取有限合伙的架构。

  3、管理期货策略

管理期货基金(CTA)由于主要交易期货和期权等品种,因此与股市的相关性极低,是重要的分散化投资工具。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CTA行业已经有2992亿美元的管理资产,而全球对冲基金大概是2万亿美元,CTA已经成为对冲基金所有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市场从1990年至今,CTA行业平均业绩在10%左右。国外超过80%的CTA采用的是系统交易。CTA运用最广泛的策略还是趋势跟踪。

国内该类对冲基金多以专户或有限合伙的方式运作,通过统计套利的方式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专营期货交易的泛金投资也推出了多个有限合伙产品,可以为投资客户量身定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但由于信托行业对期货投资仍存在政策限制,国内还没有公开业绩的管理期货产品,该品种尚处于萌芽状态。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