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师:想要单飞不容易

时间:2014-05-06 16:41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152 次

作者:顾慧妍   来源:投资有道12年10月刊

从美国金融发展经验来看,独立的私人理财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理财师单飞也并非毫无可能。诚信,服务,则是理财师起飞的要义。

单飞?貌似不太仁义也不太符合现实。至少目前我还没有这个打算。”一位理财师朋友这样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理财师个人与理财机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牵制。所谓人才之间的流动更多的是从理财机构到理财机构。“可以说,在理财行业内,单个人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抗衡各种理财机构。往往是客户找到了理财机构,才会找到个人。”

照这么说,单飞不太现实?实际上,从美国成熟的发展经验来看,其私人理财规划师在个人生活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目前快速膨胀的理财行业中,理财师单飞也并非毫无可能。

诚信服务——单飞基石

有这样一个故事:客户陆桥(化名)去某家著名理财机构进行理财产品的咨询,其明星理财师接待了他,两人相谈甚欢。在此后的1~2年中,陆先生通过这位明星理财师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财计划。

之后,由于个人原因,这位明星理财师跳槽另一家理财机构。由于之前成功的几次合作,这位理财师自然而然地认为,陆桥会因他而选择另一家理财机构。然而,陆桥的想法却与他的想法大相径庭。

对此,陆桥的解释是,作为客户来说,选择合适的理财机构更为靠谱。虽然对于之前的合作相当满意,但是理财师选择的新东家的品牌没有之前的“硬气”。因此,他还是选择相信机构。

机构品牌与个人品牌,哪个竞争力更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美国,理财师的个人品牌在客户选择理财机构之时印象占比较高。美国的私人理财师通常为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的银行家,专业知识极为丰富,能够以自身的经历和体会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客观考虑。因此,客户往往更看重人。

而在我国,情况相去甚远。现阶段,大多数理财师年龄不超过35岁,金融从业经历也十分单薄,更谈不上“银行家”三个字。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理财师的工作重心仍然停留在推销产品的层次。“以销售为导向”的实质,导致客户信赖的丧失,因此难以塑造好的个人品牌。

没有个人品牌,单飞自然不那么容易。不过,个人理财师依旧拥有单飞的空间。“如果你拥有一定的财富,在大型的理财机构中,你或许只能够得到一般的服务。但是,如果是个人理财师,就可能为你提供全面的、一流的服务。这就是个人理财师的生存空间。”从这一点来看,“单飞”的理财师在特定的客户群体内也存在相当大的市场。

一头强,多头弱

在美国,理财业属于金融分支,所以金融机构在理财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国际上知名的金融机构,如高盛、花旗银行、美林证券等,都有庞大的资产管理部和专职的理财服务人员。

另外,理财服务包含保险部分,因此保险公司在理财行业也占有一席之地。美国的普天寿保险公司、纽约人寿、AIG保险公司等,都有庞大的私人理财服务。保险经纪人在卖保险的同时也提供理财服务。

独立于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外,美国还有众多独立理财机构。大的如美国理财公司、信安金融集团,它们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市值几十亿美元以上。小的理财机构可能就是个皮包公司,在美国证券监管部门注册,买台电脑,租借一间办公室就可开张。

同美国类似,中国的理财机构中主要也分为大型金融理财机构、独立财富管理机构以及相应“个体户”等。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大型金融理财机构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并更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而其他几方实力较弱,基本处于荒蛮时代,以代销为主。

因此,在目前的中国理财行业中,各种理财机构处于“一头强,多头弱”的局面,大型的金融机构凭借其多年积累的客户优势发展迅速,而独立理财机构虽数量急剧膨胀,但真正经历过市场沉淀的寥寥无几,其自身还存在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传统盈利模式后劲难续等多重考验。

要改变这种局面,“以销售为导向”的模式必须改变。“财富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单纯的卖产品和各种产品代销已经过多地充斥这个市场,扭曲了财富管理的真正意义。

因此,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认为在未来,新的独立财富管理机构进入市场后,要有自身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样服务会更有针对性。从大的方向上要通过鼓励金融机构竞争来提高服务水平;而另一方面,投资者的心态也须从守财转变为用财,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金融市场和理财服务。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