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爱艺术了?

时间:2014-05-22 14:44 栏目:艺闻堂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8,462 次

作者:徐子林   来源:投资有道13年6月刊

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艺术本身,让艺术融进我们的生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真正的、有血有肉的、让观者能感受到体温的,蕴藏着蓬勃生命力的艺术方式,让我们随时渴望消费艺术。

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艺术变得越发不再重要,甚至我们可以忽略艺术,对艺术视而不见!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是艺术的不幸还是我们的不幸呢?

于凡《骑马的小海军》
于凡《骑马的小海军》

  古典话剧、芭蕾舞、古董展、书法展、国画展、人体油画……似乎这些已在大众心里扎根的“艺术”都是一种传统的、古典的、修养的和技艺的,不仅和创造力没有直接关系,和当下的生活也没有直接关系。显然,由于教育的原因,我们“理解”的艺术其实离我们的现实很遥远,于是,艺术变得可有可无。

而在其他的一些国家,如果不特别注明,大家说艺术时就是指“当代艺术”,一种正在发生的、和我们的生活、思考方式密切相关的行为方式。这才是艺术,一种真正的、有血有肉的、让观者能感受到体温的,蕴藏着蓬勃生命力的艺术方式。

这样的艺术让我们离不开,它应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艺术本身,让艺术融进我们的生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随时渴望消费艺术。就像吃块巧克力或者冰激凌那般简单和随性。

  《十五分钟的永恒》,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花园港路200号

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展览时间从4月29日至7月28日,这是亚洲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展览跨越安迪·沃霍尔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部艺术生涯,按不同时期分为四个部分,共展出绘画、摄影、丝网印刷、素描以及雕塑等各类作品共四百多件,代表作品包括:《金宝汤罐》(Campbell‘sSoupCan,1961年)、《伊丽莎白·泰勒》(SilverLiz,1963年)、《杰克》(Jackie,1964年)、《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1967年)等。

安迪·沃霍尔在国际艺术界影响巨大,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同样深远。我为大家提供一个观看的角度,就是安迪·沃霍尔对生活和艺术的界限的模糊,从某种程度上,安迪·沃霍尔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展览中《时间胶囊》是一系列时间跨度为30年的展品-从20世纪六十年代早期一直到沃霍尔去世时的1987年,由612个箱子组成(主要是标准尺寸的纸板箱),沃霍尔一般用这种箱子来放置他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在搬入百老汇860号期间,沃霍尔想到利用纸皮箱创作一系列“时间胶囊”,以处理工作室和办公室的杂物。他把日常繁琐的信件、杂志、报纸、礼物、相片、公司记录及其他物品挑选一部分放入纸箱。这些资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了解沃霍尔的私人世界,以及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和艺术文化环境。

我认为这一部分对观众尤为重要,大家可以感受到艺术和生活的无缝连接。

陈文令《小红孩》
陈文令《小红孩》

  《从手势到语言》,外滩美术馆,虎丘路20号

正在外滩美术馆举办的《从手势到语言》,展览时间为4月27到8月11日,这个展览展出的绘画、雕塑和装置作品,划归为三个主题:1、语言的权力与权力的语言;2、化身与变异;3、诗学与书写空间。

这一展览的思辨的成份要多一些,普通观众看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比如展览中讨论:造型艺术家是否可能隐退作品的形式,而单单通过语词呈现艺术品蕴含的意旨?这一问题的提出,迫使我们去思考观念艺术与传统造型技法的关联,尽管一切造型艺术品的观念都通过形式获得表达,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抽离作品的物质性,直面作为艺术品结构的纯粹观念?

这样的展览我建议读者朋友试着去感受一下,不要首先抱着一种既定的成见去看展览,而是首先要把自己放空,去感受。懂不懂不重要,关键是要近距离去感受这些或许让你觉得匪夷所思的当代艺术品,促使你思考,这些东西为什么被称为艺术品呢?

  《小是美丽》,狮语画廊,武康路376号

最后,再看一个轻松的展览,《小是美丽》是正在狮语画廊展出的小雕塑展,这些小雕塑没有表现严肃的话题,却不乏生活中的幽默,陈文令的小红孩笑得让观众都忍不住开怀。还有于凡的骑马的小海军,线条简,造型简单,单纯中透着一股智慧。

艺术可以是深奥的,也可以是轻松的,还可以是幽默的,当然,如果有同时具备这三种特质的艺术该是多好啊。而现实中往往是,艺术常常把我们搞糊涂了。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