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没有巴塞尔?

时间:2014-05-22 17:38 栏目:艺闻堂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9,206 次

作者:徐子林  来源:投资有道13年7月刊

2006年巴塞尔艺博会的组委会人员考察香港,给出了一个不满意的分数。此后的七年,港人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今日香港艺术市场的羽翼已日渐丰满。

香港艺术博览会今年正式更名为“Art Basel Hong Kong”(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实际就是创建于2008年的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延续,本届艺博会于5月23日到26日,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会议展览中心举办。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

  联姻巴塞尔:香港做的那些努力

香港艺博会为联姻瑞士巴塞尔可谓做足了功夫。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不仅是国际上最重要的艺术盛会之一,而且有着完善的异地博览会经营能力。而香港则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亚洲贸易枢纽。2006年巴塞尔艺博会的组委会人员考察香港,给出了一个不满意的分数:香港三十多间画廊只有三分之一是较好的;香港艺术经营者关注的只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对世界当代艺术缺乏了解;公共美术馆稀缺且设备简陋……

此后的七年,港人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2008年以后,国际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将亚洲区业务逐渐转移至香港;落户香港的画廊目前已经达到一百余间,其中国际顶级画廊已有数十家;新建大型当代美术馆;加上香港原本就具备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免税制度,这些都令香港艺术市场羽翼日渐丰满。于是,2013年巴塞尔艺博会和香港艺博会的联姻,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香港巴塞尔云集了两百余家画廊,亚洲地区的重要画廊都悉数到场,而提供的展品也堪称精品。而欧洲和美国的诸多大牌顶级画廊仍然在观望中,包括国际顶级的收藏家和艺术品专业买家。

这种观望不是只局限于香港的,而是针对未来整个亚洲艺术品市场的态度。显然,就艺术品的国际化程度而言,亚洲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这其中不仅包括艺术的消费(艺术品市场),更重要的是艺术生产。需要为国际艺术市场提供一个既富有创造力有饱含激情的艺术生态,还要能落实到具体的经营者和创造者身上。

聚焦亚洲:上海仍没有准备好

办好一个国际化的艺术博览会,绝不简单,博览会不只是一张准入牌照,交给谁都可以经营的小生意。

在全球艺术市场的目光投向亚洲的时候,上海似乎还并没有做好准备。而香港则奋起直追,如今成了亚洲艺术市场中心的不二选择。

实际上,这几年上海艺术界得到的好名声,很多都是来自“上海当代”艺博会。每年的“上海当代”总能给艺术界一点惊喜,毕竟谈论大陆举办的艺博会时,能和“艺术北京”抗衡的唯有“上海当代”。如果没有“上海当代”,那么从国内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布局上观察,上海堪忧。

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香港即使成为了亚洲艺术中心,内地还需要另一个艺术品交易中心,上海或将成为备选之一。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

  香港观展:那些来自大陆的艺术

本届的香港巴塞尔展览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单元“艺聚空间”(Encounters),用来专门展示大型的雕塑和装置等作品,在17件展品中,有7件来自大陆的艺术家。而本次参加香港巴塞尔的大陆画廊也多达30余家,这意味着大陆的画廊,开始初步具备国际化的能力,开始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艺术市场中,香港巴塞尔必然是他们的首站。

广泛参与国际上多个艺博会的长征空间,这次带到香港的大型装置作品是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徐震,作品视觉张力在现场非常震撼,获得众多藏家的关注。而魔金石空间和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也有重要作品参与到“艺聚空间”单元。

展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已经扎根香港的大陆画廊,在艺博会现场和画廊空间同时举办展览进行互动,为藏家提供深度服务。比如北京艺门画廊在香港黄竹坑的据点处同期举办新展览。而亦安画廊、站台中国等在画廊空间也都有不错的展览。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