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三枪,中国机会?

时间:2014-03-31 12:31 栏目:专栏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013 次

作者:申毅  来源:投资有道

既为“超人”,当然是多才多艺。这一次,奥巴马变换角色,改当裁缝,为美国大银行量身定做“紧身衣”。

  奥氏授权下,保罗·沃尔克(白宫经济复兴顾问委员会主席、美联储前主席)亲自操刀,美版《三枪拍案》,2010年初正式开演。第一枪,大型金融机构将被征收“金融危机责任费”;第二枪,限其扩张规模;第三枪,限其自营交易,对冲基金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被禁止拥有、投资或赞助。

  自废武功?

枪枪猛恶,直奔咽喉,让一贯感觉良好的银行冷汗直下,奥巴马“不动则已,一动惊人”的做法,事出有因。

马萨诸塞州国会参议员的补选之战中,民主党候选人意外失利,刺痛奥巴马神经。寻找公众和选民的痛恨对象,以求顺应民意,赢得中期大选,成为必然选择。金融危机以来,名声一直不佳的美国大银行,不幸“中招”,成为“靶子”。但总统此举,亦招致“为赢得选举,不惜动摇‘立国基石’”的指责,“自废武功”的说法,获得不少共鸣。

从欧洲板凳组织雏形发展而来的金融业,对一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立国“核心基石”的说法,并不为过。控制了金融帝国,就能控制资本帝国,就能控制资本主义世界。

而对美国而言,金融业无疑就是其核心基石,建国234年来的发展历史,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红利,让美国受益匪浅,金融霸权地位得以确立。

一定意义上,“美帝国”就是“美元帝国”。美元本位制下,美元不仅仅是美国货币政策、资本市场、国家信用的基石,更是华尔街、美国金融战略、全球军事扩张的基石。

  别让机会溜走

是否就是“自废武功”,尚难在一时半会儿中得到验证,但对其它国家来说,未尝不是机会。“限大”令下,监管更加严格,大银行或许会考虑另寻出路,比如选择到监管相对不太苛刻的国家开立分支机构。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对“金融中心”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伦敦、纽约、瑞士,不一而足。就亚洲而言,香港、新加坡,包括近年来新崛起的迪拜,相互间的明争暗斗,也从未有一刻停止。

门槛高低、税费优惠、办事效率、监管力度共同主导影响下的综合环境,是金融大机构决定是否落户的主要考量因素。

机会同样也属于中国。就中国而言,让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渴望,从未停止过,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并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说说,而是要拿出实际行动。白驹过隙,倏忽而过,机会当前,尤其需要马上做出反应。

就大环境而言,中国已经具备了部分基础,但做的还不够好。如能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对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将大有裨益。

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设身处地想想对方最需要什么样的投资环境。

完善监管。改变部分已经陈旧落后的监管意识。大胆放权,交由“市场先生”来最终做出决策。

强化配套。对审批程序、税费标准等配套政策予以完善,给出更多便利和盈利空间。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