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 能否走出永远的蓝海?

时间:2016-05-10 14:28 栏目:产业投资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8,684 次

5E59E6E7-93D8-4950-AB56-0C25A866EA27日前,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五年内形成我国自己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放眼全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美国、德国等工业强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核心就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制造业生产新模式。

2015年,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机器人产业作为九大战略重点与任务中的一项内容。随着《规划》的出台,机器人这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或将大放异彩。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智能机器人迎来新蓝海。但机器人产业其实早已受到较为普遍的关注,机器人概念在中国资本市场也曾一度被爆炒,成为名副其实“风口上的猪”。为何直到今日这一产业依然是一片蓝海?

就像最早投资无人机企业大疆科技的麦星资本创始合伙人崔文立对《投资有道》记者所说:“现在谈智能化设备,前景很美好。但是有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少之又少,目前我们的积累还不够。”

如果机器人产业真要在未来五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政策扶持,创新机制、资本运作等这些市场力量必须同步发展。

核心技术和高端机器人是未来5年的发展重点

对于总体目标,《规划》列出了针对性的主要任务:一、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二、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三、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四、着力推进应用示范;五、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从这些主要任务中不难看出,我国对核心技术和高端机器人的重视,而这些任务也恰好针对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目前的现状:核心技术落后、产品比较低端化、优质企业稀缺、产业基础薄弱……机器人产业要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化的问题,要下力气提升机器人智能水平,争取向产业链高端化迈进。

《规划》还特意提出了要重点发展十类机器人,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

机器人专家从机器人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上述十类产品囊括了这两种类型。专家认为,服务机器人在未来大有可为,工业机器人要发展,也要加大服务机器人的开发应用力度。9F2E7B1E-FA99-4488-8A0F-3334C46BE641C3C29B25-3F93-4642-AF36-9DF4D5260721

大量的需求 低端的产业链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机器人不仅在制造业上正在替代工人,还将在军事、服务、娱乐等领域取代人类,用于侦察的无人飞机、无人汽车,用于陪护的机器人,用于孩子教育和娱乐的机器人,用于清洁的家庭机器人,“钢铁侠”已不仅仅存在于美国科幻电影中,而正走入我们的生活。

目前,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到“十三五”末期,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需求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约80万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1026家。据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突破15万台,届时中国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而在服务机器人方面,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已涉足服务型机器人开发。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中,西方国家以美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2012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07.3亿美元,预计2012-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4%,到2017年达到461.8亿美元,行业空间巨大,中国作为后来者,增速将更快。

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虽然我国机器人需求量持续增大,但是产业链普遍呈现低端化。机器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尚未突破,研发人员奇缺,低端机器人产能重复建设。

数倍价差与技术封锁下的步履维艰

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作为机器人的四大关键零部件,是机器人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国内自动化升级起步较晚,这些关键零部件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国产自主关键零部件在可靠性、精度及使用寿命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RV减速器国产化进程最为缓慢,国内外价差高达数倍,这直接导致国内组装的机械手没有市场竞争力,亦阻碍了机器人国产化进程。

据高工机器人统计数据显示,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减速器,占比33%~38%,伺服系统占比20%~25%,控制器占比10%~15%。作为机器人重要成本组成部分的减速器,国内市场价格基本被日本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两大公司主导。

“国外卖给本国企业跟卖给我国企业的价格当然不一样。减速器在全世界就2~3家企业能做,价格能不贵吗?”一位国内机器人制造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李进科也曾经表示,日本安川、发那科的减速器,卖给自己国家企业是5000~6000元人民币,但是卖给中国企业的价格可能达到20000~30000元。“比如日本的纳博特斯克牌减速器,同一款产品,可能在日本2000元就能买到,但中国企业就需要花费1万多元才能拿到。”

李进科称,日本等国不仅对RV减速器进行技术垄断,在大功率伺服电机上对中国企业更是实行完全封锁,不向国内机器人制造企业开放销售。

深圳方珘电子有限公司市场部人士杨克荣则指出,国外的机械手在国内市场卖8万元,而国内企业使用国外品牌减速器和伺服组装的机械手市场价大概是7.5万元,仅便宜5000元左右。国产机械手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谁还会选它?

而我国进行机器人技术研发的企业屈指可数。更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市场反馈来看,国内企业出产的RV减速器稳定性等性能还不能满足下游应用企业的生产需求。

工业基础的差距短期内难以弥补

那么,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为何迟迟难以攻克?

对于机器人相关企业来说,核心技术的突破绝对是个难题。而技术突破难,除了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资环境不完善等或许都是机器人行业发展滞缓的原因。

“机器人行业其实谈了很多年了。我们所讲的机器人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最核心的三大部件,实际上是以机械制造为基础的,那么在这一块儿来讲,其实机械制造有一些先进技术诀窍在里面,还有智能化的一些算法在里面,这个正好是我们薄弱的地方。这个基础,就像中国的汽车工业,跟德国和日本,还是不好比的。这个差距其实很难短时间之内弥补,因为这个是工业基础上的差距。”联新资本执行董事李飞对《投资有道》记者表示,“其实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业基础是陷于停滞的,在工业大发展时期,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但是呢,从目前的现状来讲,面临的机会是必须发展,在有些基础上面,为了国家的安全,有些东西如果完全依赖于国外的话,可能会有问题。所以在这个背景下面,我们觉得这个产业的发展机会还好。”

而在小i机器人创始人兼总裁朱频频眼里,工业机器人有很多技术的确有难度,但他认为科技创新最终跟整个机制有关。

“在中国传统工业方面,都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做规划,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学过来。但是在创新方面,很多东西没得可学。创新科技的话,现在和以前的机制不太适合产业的发展。包括财税机制,整个教育机制,还有企业管理机制等,这些机制不太利于这种创新的发展。其实咱们一点都不缺乏创新,你看在互联网上面,很多创新的做法很多都是在全球最领先的。中国人一点都不缺乏创新,主要还是机制的问题。这个机制你想一下,你想自上而下地让别人去创新,这个可能性不大,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频频对《投资有道》记者说。

从模式到技术 企业和创投公司需转换心态

崔文立在讲到先进制造时,最为强调的一点是企业的心态问题。在他看来,这也是先进制造业包括机器人产业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我们的企业要转换心态,从致力于可能会获得短期暴利的模式创新,转换到扎扎实实做技术上面来,要努力为人们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技术积累需要时间,目前我们的积累还不够。”

2011年,麦星资本负责人在展会上看到了大疆科技展示的无人机。2012年,麦星资本用9亿人民币为大疆科技提供了首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作欧美无人机民用市场推广,是当时国内最早投资大疆科技的投资公司。如今,大疆科技的市值已经达到了100亿美金。

而联新资本也在2011年投了一家机器人相关企业,目前已经被上市公司收购。“目前我们也在看一些其他的机会,比如说家用的、医用的(机器人),我们在看,毕竟未来几年这个板块还是有机会的。”李飞女士表示。

但是像麦星资本和联新资本这样一早就认准智能制造企业未来的发展并敢于投资的创投公司,为数不多。李飞女士表示:“毕竟技术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像我们投资人投了公司,还是需要它有个正常的成长。”

朱频频也表示:“模式创新是很快就能出效果的,技术创新可能就需要好几年。小i在发展过程中,以前的美元基金我们拿过,还拿了不少,也算是失败了,人民币基金我也拿了很多,中间的话企业自身的融资,包括借高利贷,这个也有过。我觉得融资难这个事情应该是个常态。”

而随着《规划》的出台,这一局面或许会有所改善,更多创投公司将目光放在了智能制造中的机器人领域。

“我不排斥,如果在这个领域,不完全排斥跟随型这种策略,和企业一起成长,这样可能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李飞女士说,“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不多,可以说凤毛麟角,而且好像规模都非常小,不过我觉得这里面可以挑选出有潜力的,我觉得商业模式上做一些创新,再结合企业自己的优势资源,不要搞那么高门槛的,工业机器人可能就比较难,但是2 C 还是有机会的,比如科沃斯,现在有一些商用的都已经做得很好了。”

5年规划 技术突破的难度非常大

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2015”战略正在实施,如今针对机器人产业的《规划》业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智能制造的高度重视。但机器人产业想在5年内突破核心技术及十大标志性产品,不管是机器人企业还是创投公司,都认为难度非常大。智能化产业能否顺利破局,目前尚无法确定。

在朱频频看来,如果还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去发展,5年规划要想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必须要强调引导大家制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的人在里面会收获大量的回报,这种机制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很聪明的,需要去不断地逼迫出来,包括在企业内部其实也是这样的情况。如果很多事情全都是按部就班,全都分好了,你哪有创新的劲头呢?一点创新都没有。”

“个人认为5年内想要突破核心零部件技术会很难,这个可能目标是明确的,发展的途径不一定那么顺利,我只能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吧,资金啊等等的原因,但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真正的要做投资我们还是会考虑多种因素的。我们可以通过收购或者各种方式吧,参股,就是资本运作的方式,这个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你说自己去突破,我个人认为非常难。这个主要是基因的问题,工业基础的问题。”李飞女士表示。

“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在做,比如说收购日本的企业,或者合资,做合资公司,这些方式,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来做。因为现在是全球化的投资。巨大的市场一定会吸引来一些金凤凰。”李飞女士告诉《投资有道》记者。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