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是消费金融发展元年 场景化应用体现普惠金融价值

时间:2016-06-03 14:01 栏目:财富管理, 财道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787 次

2AFB8CF9-63AB-4F23-8AD2-BB17E7BA3901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中国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一直属于下降趋势,投资和出口的占比逐步提升,这跟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相比有明显差异,发展消费金融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当下重点,在加上国内整体经济下行,传统企业已经苟延残喘,银行更是对于中小企业惜贷,对于个人贷款又由于风险较大,银行不敢涉入,这部分顾客刚好银行无法满足,小贷公司又费用过高,在加上各种监管限制,那么发展消费金融市场成为各路资本想进入的一个领域。

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将推进普惠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作为重要议题,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助力内需潜力得以释放。到底未来消费金融将迎来怎样的发展趋势?

口袋理财创始人兼CEO朱永敏分析认为,目前国内消费金融市场正处在极速发展的阶段。行业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户较年轻、产品易普及、操作很便捷、安全系数高。“消费金融场景化的应用,可以真正体现普惠金融的价值。从中国经济的情况来看,未来消费金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中重要力量,也是政府大力提倡的一个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加持及行业巨大市场前景下,消费金融必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的主流,与中小企业借贷并驾齐驱。不过,对于消费金融来说,一方面是发展的蓝海,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系数,没有庞大的风控体系是很难做到的。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大赢家一定属于风控实力比较强的平台。

据了解现今的消费信贷环境十分复杂,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监管方面的变化和数字化科技革命的驱动,成为大批新进者涌入的主要原因。成功的信贷机构需要解决以上挑战,并认识到对客户“一刀切”的做法已不再适用。相反,他们需要制定一套更行之有效的客户策略。

一位在消费金融公司就职的高管对记者表示:“今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算是消费金融爆发的元年,总理在两会的报告里面也提到,要鼓励和促进消费金融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所以这也政府发给所有行业从业者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信号,我们相信从今年以后消费金融会再一次迈上大的台阶。”

沪上一家主要经营消费金融的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国内的消费金融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很大消费金融企业大多以3C、现金贷等为主力突破口。现在整个行业仍缺乏强大的征信体系作为支撑,未来消费金融肯定将会朝着场景化方向发展。

“消费金融也是依照着国家的三架马车的发展思路,目前整个体量还是相当小的,以信用卡为例,人均才0.3张,而在发达国家人均有6-7张也是正常的。而征信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无论是个人征信的完整 还是配合的场景(商户)的诚信,征信问题对大众诚信概念的培养和提升是关键。另外各征信体系的互通、黑名单等,还有就是对于逾期等情况可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对个人也是一种约束。”

消费金融时代 消费者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2014年以来互联网+消费金融迅速迭代发展,除了各大银行、BAT着力布局消费金融之外,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大小电商以及P2P网平台纷纷拓展各类消费融资。2015年10月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项目--“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正式挂牌,意味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行业对消费金融的基础资产争夺更为激烈。

在消费金融的供给端发力的同时,作为消费金融的需求端,消费金融的重要角色--消费者群体是不是对金融行业的改变有所反应,或有所准备呢?

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科技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陈文君教授认为消费金融发展要有成熟的消费者群体支持,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消费者本身的问题,监管部门和消费者都应该有所准备,否则消费金融快速发展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消费金融将开启高杠杆率生活时代。消费者开始高杠杆率的生活,不仅目前生活与理财将发生一些变化,远期消费者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方式、远景规划等也会相应变化,例如大学校园中的消费金融。”陈文君教授告诉记者。

在互联网+和高杠杆下如何保护新一批消费群体的利益就变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对此,陈文君教授认为,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自我评估比较困难,为此需要有外部力量的提醒和帮助,否则消费者非常容易陷入过度融资的风险中,使家庭经济状况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带来社会问题。

此外,陈文君教授还告诉记者,目前以商业化运用为特征的消费金融场景并不主动体现消费者权利,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信息安全权等比较容易受到侵害。“我国监管机构对消费金融中的消费者保护尚在探索,为此,消费群体的自助和互助保护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直接途径。例如,消费者组织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对消费金融产品进行评估,从源头上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