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什么“style”?

时间:2014-05-07 14:47 栏目:卷首语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450 次

最近在各种场合碰到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聊得最多的都是今年以来的PE变局。眼下,并购、转让等退出方式在国内显然还不成熟,IPO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国内IPO停摆两月,重启后七八百家企业排队过会。一些投资人告诉我们,更“囧”的是,现在千辛万苦冲过这座独木桥之后,往往发现前方并非是风景独好。而太平洋彼岸,中国企业也不再备受华尔街追捧,今年号称将是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最为凶猛的一年。

从小众化投资方式到“全民PE”,跟所有的新兴市场一样,野蛮生长之后,洗牌在所难免。有投资人透露,很多机构已经悄然开始精简人员、开源节流。当然,场面上的应对之策,谈的还是投资前移,精耕细作等等。

但另一个市场的表现与此大相径庭,瑞士信贷银行集团预测,5年后,随着中国中产阶级变得更加富裕,中国按家庭财富计算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最富裕国家,就亿万富翁和超高净值人士的数量而言,估计中国此类人群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日本。

虽然我对这一预测保留意见,但这从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的投资需求依然以及将继续强劲。这也意味着,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LP,尤其是本土LP,

将继续保持活跃。这也意味着,我们一直关注着的另一个新兴市场:艺术品投资和艺术金融化也将持续发展。

此前我们曾通过文章和论坛,讨论过艺术品基金发展“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谈这个市场的“投资前移、精耕细作”并非不合时宜的。事实上,一些艺术品基金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更多关注学院中的青年艺术家,或是有地区特色的青年艺术家。而这些“75后”的年轻人,对于艺术金融的态度,整体上也不像更早期的前辈们较为排斥。

关于艺术金融化对于艺术纯粹性的影响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我们看到的一些年轻的艺术者相较之下更为个性,或更为务实,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认真表达自己对世界深刻的视野,对社会真切的感悟,对人性赤裸裸的热忱。在这个多元的时代,这些依然是资本之外的财富,“哥是江南style”都这么“火”,你选择什么style?

我们知道,在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成名过程中,此前扮演推波助澜角色的以画廊居多,他们的方式通常是推荐办展、藏家收藏、上拍等等“拔旗下之苗”。那么,当中国年轻的艺术金融联姻年轻的艺术者,又会有怎样的火花擦出?我们很愿意为读者观察并讨论。

  邓若楠
《投资有道》主编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