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 17:04 栏目:特别策划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100 次
昊帆生物正在计划收购下游客户以扩充产能。可是在自身产能建设方面,公司去年一年花了13.84亿元买银行理财,对三大IPO募投项目却仅投入1.12亿元。昊帆生物为什么有这么多“闲钱”?或许与募投项目早已竣工验收有关。
溢价2.5倍收购亏损客户,标的曾致人福医药商誉减值
昊帆生物(301393.SZ)部分IPO首发前限售股将在7月14日上市流通。而在上周五,公司深夜披露一则收购公告,计划分两期购买杭州福斯特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福斯特)100%股权,共拟使用自有或自筹资金1.6亿元。
昊帆生物特别提示称,标的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亏损,且存在持续亏损的风险。经审计,杭州福斯特2024年营业收入为2.04亿元,净利润为-0.28亿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样为负值。
截至2025年3月31日,杭州福斯特资产总额为2.69亿元,净资产为0.46亿元。在持续经营前提下,其股东全部权益价值的评估结果为1.62亿元,本次交易作价1.6亿元,较其账面净资产溢价约247%。
杭州福斯特成立于2001年,专注研发、生产和销售高级中间体、特色原料药,并承接部分CDMO业务。厂区占地72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拥有完备的生产及配套设施,具备GMP、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认证,曾于2019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审计。昊帆生物表示,本次收购旨在获得杭州福斯特现有富余产能,改善公司产能不足的局面,提高公司产品的供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福斯特曾出现在昊帆生物的IPO申报材料中。一方面,昊帆生物在“发行人作为供应商已获得重要客户的认证情况以及认证的具体内容”中,将杭州福斯特披露为重要客户之一。另一方面,杭州福斯特是公司股东许立言对外投资的企业,持股比例为1.8%。
据工商信息,许立言已经在2023年3月退出杭州福斯特,同时上海予君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予君生物)成为杭州福斯特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67%。
昊帆生物本次收购将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受让杭州福斯特85%股权,包括予君生物持有的52%股权和10名自然人持有的33%股权。在第一期股权转让工商变更登记完成之日,予君生物应将杭州福斯特剩余15%股权质押给昊帆生物,同时将对应表决权全部委托给昊帆生物,并在24个月内完成剩余15%股权的转让。
在被予君生物收购以前,杭州福斯特曾是人福医药(600079.SH)的控股子公司。
2016年,人福医药以1.05亿元对价收购了杭州福斯特70%股权,形成商誉0.53亿元。到了2021年,人福医药首次对这笔商誉计提减值准备0.38亿元。商誉减值测试结果显示,杭州福斯特资产组(含商誉)的账面价值为3.65亿元,但预计可回收金额仅3.11亿元。
2022年10月底,人福医药将杭州福斯特70%股权卖回给其原股东,交易对价为1.5亿元。按照此时的交易价格计算,杭州福斯特100%股权对应估值约2.14亿元。
募投项目投资缓慢,却花13个亿买理财
昊帆生物在收购公告中称,公司第一个自有生产基地安徽昊帆已建成的产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要,第二个自有生产基地淮安昊帆正在建设中,建设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期内贡献有效产能。因此,公司亟需通过收购的方式提升生产能力,抓住市场机遇。
2023年7月,昊帆生物正式登陆创业板,发行价为67.68元/股,共募集资金18.27亿元。扣除1.72亿元的发行费用后,募资净额为16.55亿元,其中超募资金达5.10亿元。
公司上市当年使用募集资金5.06亿元,主要是补充流动资金4.03亿元,而三个建设性募投项目“100kg/年多肽、蛋白质试剂研发与生产及总部建设项目(一期)”“年产1002吨多肽试剂及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多肽及蛋白质试剂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分别投入0.39亿元、0.61亿元、0.03亿元。
2024年10月,昊帆生物将子公司安徽昊帆负责实施的募投项目“年产1002吨多肽试剂及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变更为“安徽昊帆多肽试剂及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取消 1项产品规划的300吨产能,增加子项目“年产980吨多肽试剂及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该募投项目的建设内容由11种产品、共1002吨产能调整为29种产品、共1682吨产能,但投资总额不变,仍为5.45亿元。同时,公司计划使用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建设“淮安昊帆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高达10.64亿元。
根据2024年年报,公司本期共投入募集资金1.12亿元,其中三个首发募投项目分别投入0.31亿元、0.43亿元、0.02亿元,期末投资进度分别为52.85%、22.48%、15.54%,较2023年末各自前进了12.25%、7.97%、1.90%。
在缓慢投资建设募投项目的同时,公司2023年使用5.12亿元资金购买封闭式定期存单,年末有4.77亿元存单未到期。到了2024年,公司全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13.84亿元,期末未到期余额超过13亿元。
也是在2024年,公司将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额度由原来的不超过8亿元增加到了10.5亿元。
募集资金为何“龟速”投入?项目早已竣工验收
除了“安徽昊帆多肽试剂及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延期到2026年6月,其余两个首发募投项目仍计划在2025年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多肽及蛋白质试剂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是进度最缓慢的募投项目,亦由安徽昊帆负责实施。项目计划使用IPO募集资金1亿元,公司上市两年共投入485万元,截至2024年末的投资进度仅15.54%。
昊帆生物为什么不急于投入募集资金?在公司近期公布的一份竣工验收报告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2025年3月,昊帆生物官网公示安徽昊帆《年产1002吨多肽试剂及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其中提到,安徽昊帆在2021年4月增加投资8000万元建设“多肽及蛋白质试剂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同年10月开工建设,并于2023年10月完成企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
验收监测报告显示,该项目在2021年4月取得了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保护局的审查意见(庆高新环建函[2021]1号),与昊帆生物招股书披露的募投项目审批意见文号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募投项目“多肽及蛋白质试剂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在昊帆生物上市3个月后就完成了竣工环保验收。
验收监测报告还显示,“年产1002吨多肽试剂及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也就是昊帆生物变更前的募投项目,在2023年2月开工建设,2024年3月建成调试并开始试生产。
而在2024年4月,我们就曾发表《昊帆生物股价破发40%,上市第一年业绩不及保荐承销费》一文提示,安徽昊帆负责实施的两大募投项目似乎都已进入竣工验收、甚至是试生产环节,与2023年年报披露的进度恐怕不匹配。
或许正是由于募投项目大多早早建成,公司才有高达10位数的“闲钱”用于现金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昊帆生物的IPO保荐承销费率按照发行规模递增。当募集资金小于15亿元、超过15亿元且小于17亿元、超过17亿元时,保荐承销费率分别为6.70%、7.35%、8%,最终公司按8%的费率向民生证券支付了1.46亿元的保荐及承销费用。
而昊帆生物上市5个月后,股价开始长期破发。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