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势而上”到业务叫停 校园贷市场是否还有明天?

时间:2017-11-21 15:50 栏目:财富管理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10,322 次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2014年起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一片红海,打着“无抵押信用贷款”的宣传,众多“校园贷”平台纷纷开辟校园市场。但短短几年“高利贷陷阱、裸条、骗贷、暴力催收、欠款自杀”等乱象丛生,现阶段校园贷业务已被叫停,市场动向有待观望。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学生通过互联网在校园贷平台完成提交个人身份资料、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等借款流程操作,就可以申请到一定额度的信用借款。

2009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信用卡开始逐步退出大学生金融借贷市场。

此外,又因为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核比较严格,大学生向银行贷款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部分学生群体依然具有旺盛的资金需求。这样的背景,为网络借贷和网络分期平台进入校园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014年校园分期平台发展迅速,数码电子产品分期付款以及其他的借贷产品争先进驻校园,随后结合电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优势,迅速在全国大学蔓延。

随着分期和提前消费逐步成为一种趋势所向,2015年校园贷则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分期乐、爱学贷、趣分期等平台以雷同的模式不断复制,一时间涌现出成百上千的校园分期平台。同时许多P2P平台也纷纷到高校跑马圈地。但校园贷平台在相关监管政策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快速占据市场,与之而来的很多乱象问题也越加显著。

2016年校园贷成为轰动校园及各大社会舆论话题之一,起因事件为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当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

“高利贷横行、裸条借贷扰乱校园贷市场、暴力催收、个人信息被冒用、骗贷.....”校园贷乱象丛生,引发监管的重拳整治。2017年银监会叫停校园贷业务。

短短几年时间,校园贷经历了巨大的起伏。从顺势而上到乱象丛生,如今又被叫停,未来这一市场又将有何种光景,有待观望。

校园贷业务五花八门 乱象丛生

由于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各网贷平台针对大学生的贷款项目也是五花八门,从早前的“分期购物”不断升级,以至于旅游、考驾照、做生意、生活费等都可以从网上借到钱。

为了扩大市场,有一些平台“主动放水”,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来源。同时,这些网贷平台又设置了高额的利率和罚息,最后“滚雪球”,而使借款人可能陷入连环债务之中。

也有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此外,校园贷市场上不乏某些不法平台或个人打着“代理”或“中介”的旗号,号称“给分红”或者以“刷单”的形式要求大学生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在不同的平台进行借款操作,他们往往找身边人“下手”,导致借款人最终拖欠多个平台借款,又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除了经济负担外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并且这种案列至今还屡见不鲜。

由于学生群体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当他们因无力还债,无法躲债、逃债,往往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跳楼自杀等极端行为发生。2016年校园贷的各种乱象先后被曝光,关于整治校园贷、加强校园贷管理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

行业监管趋严成共识 监管部门重拳整治

为加强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未经学校批准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依法处置。

2016年8月24日,在银监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校园“网贷”特别增加了“对于借款人要具备与还款能力相匹配”的要求,以及投资者教育问题等“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

2017年4月1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做好校园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提出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并不得进行虚假欺诈宣传和销售,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

为进一步整治校园贷乱象,今年6月份,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并根据自身存量业务情况,制定明确的退出整改计划。同时,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目前校园贷平台呈现大面积“退出”的趋势,同时不少校园贷平台纷纷酝酿转型。据相关报道显示,在整治重压之下,截至2017年6月23日,全国共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

监管趋严早已是行业共识,但也有声音称,校园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部分大学生资金周转,满足了一定量的资金需求,所以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策略。一个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应该是,借款人对自己的债务违约承担责任,而违规发放贷款的平台机构自担亏损,教育和监管部门则应作为这个市场强有力的后盾,对学生和网贷平台实行双向教育和监管,并对滥发贷款,而又利用暴力手段进行追债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现阶段,所有校园贷业务一律暂停,至于接下来这一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望。如果想要“重生”,那么校园贷市场则急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各平台的资金监管、资质审核、信息共享、监管主体等做出详尽规定,从而促使平台在法律约束下合规经营,监管部门也应以科学的方式引导校园贷平台健康发展。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