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衍生品要深入生活

时间:2015-11-07 18:23 栏目:收藏家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20,223 次

公元2011年,这个极其普通的年份被中国艺术界称之为艺术衍生品元年,什么概念?国外艺术衍生品其成熟的市场销售已逾百年,而我国直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才刚刚起步,并且起步的步履蹒跚。

有资料显示,国内衍生品产值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这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年的衍生品营业额在3亿新台币左右、英国TATE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3—5亿人民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5-7亿人民币相比,国内衍生品市场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也表明拥有广大的市场和潜力。据欧洲艺术基金会报告测算,2013年中国内地的艺术衍生品市场潜力在300亿美元以上。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市场?

国内艺术衍生品开发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几类:有的是专门做某一个品种的,比如像百雅轩、Artkey、雅昌也在做,还有实际上当代艺术圈的向京、沈建东的工作室也推出了雕塑,他们都属于在某一类里面纵深型的。要买到此类商品必须要到特殊的销售平台才能买得到,例如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商店,而这恰恰是此类商品不能广泛流传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制作者和销售者仍然是把艺术衍生品归纳为艺术复制品一个范畴,实际上是和原创艺术品没有大的区别,圈子还是那个圈子。这说明了国内对于艺术衍生品的定位还处在舶来探索阶段,没能认识到国内消费者和国外消费者的区别在哪里?照搬国外是不行的,艺术衍生品的营销模式在中国是有其“特色的”。

国内艺术衍生品从一开始不论是讨论阶段还是具体实施阶段都纠结在怎么看待这个新生事物本身上面,讨论的机构或者个体无一不是艺术机构或者是艺术家,从格局上来说都没能脱离了艺术品这个概念,没有人能站在国内消费者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翻翻看国内相对比较成熟的几个衍生品生产商,其对衍生品定位都落在礼品、复制品上面,是一个又一个原创的影子,考虑的的更多的是消费者怎么接受这个影子的价格,怎么说服原创作者接受这个影子的质量等问题,而这个衍生品怎么样服务于消费者都没人能够关注,试问,这将最大的上帝们置于何处?纵使有些小的工作室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又限于自身的实力无法规模化,所以,从一个商人角度看这真真有些不可思议!

艺术衍生品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立足艺术原创精神的再创作,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无实际意义的礼品,而是深入人们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时时刻刻把艺术的光辉送到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心中去。如此,海量的艺术信息透过衍生品推动着艺术家及其原创作品被更多的社会认知,反哺着艺术家和艺术原创作品,也带给开发机构丰厚的利润,更能丰富着消费者多彩的生活,这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共赢的局面。:住房条件的改善。过去最时兴的家具是实用的组合柜,不浪费一点空间,适于小居室,就一居用、可以睡、可以坐的文物!”

敏五

文 / 敏五 壹美四季文化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