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棒交给外资,如何?

时间:2014-04-10 16:13 栏目:专栏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3,944 次

作者:申毅  来源:投资有道

政府出手,楼市骤冷。尽管有开发商布降价15%,但观望气氛益发浓厚,关于泡沫的争议,也越发激烈。

回顾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史,不难发现,经济危机的“魔咒”并未被打破,所不同的,只不过是每次周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而已。既然出来混迟早要还,该来的必定会来,不妨坦然面对,需要做的,不过是找到应对方法而已。

不妨提早考虑一下,让谁来承受楼市泡沫破裂后的痛苦。

外资应是最佳人选

以股市上的外资为例,他们在中国挣的钱实在是太多了。最早的B股市场,稍后的QFII,均是如此。

2001年,B股对国内投资者开放,尽管目的在于试图激活B股,但2月19日和6月1日两道时间闸门的人为设置下(新增换汇资金延至当年6月1日方准进场,意在防止现钞外币违规入市),让被动接盘的内地投资者损失惨重,国际资金则套利而去。

至于QFII,从第一家QFII瑞银获批入市的2003年7月份,到2005年5月份的两年中,QFII的数量和额度大规模获批,而此时,正是国内股市估值最为便宜之际,上证指数1000至1500点的波动区间,让QFII抄到大底,并坐享其后一路飙升至6000点以上的“拾钱”行情。

钱挣多了,回吐一些,也是人之常情。既然外资仍在豪赌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聚集不散,不妨制定相关政策,准许其介入房地产市场。

  考验监管者智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资金曾大规模进军美国房地产行业,面对日元的冲动,美国政府顺势利导,有意引导其进入已经出现泡沫端倪的地产市场,既转嫁了风险,还从中获得不菲收益。以三菱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为例,购买价是15亿美元,但买入后就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无奈之下,只好又以7.5亿美元的价格割肉出让,而实际的接盘者仍是洛克菲勒家族,只不过为了顾及日本的面子,换用了一家新注册的公司接盘而已。

中国大可从美国的做法中借鉴一二。但以目前情况而言,相关部门及政策制定者,对放开外资介入房地产市场,存在担忧,进而畏手畏脚。

担心对国内银行业造成冲击,是监管层最大的担忧。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监管层可以严加监管,硬性规定,不允许外资从国内银行借贷资金,通过市场隔离的做法,减小甚至杜绝国内银行的风险。

监管能力不够,或是问题的根源。仍以QFII为例,在股指处于相对高位之时,审批的步伐反倒慢了下来,且想当然地以为,这样就可以降低股市的泡沫。

低位之际任其大规模入市,高位之时人为阻止其入市,QFII想不挣钱都难,“被挣钱”,成为对QFII的形象描述。

回到房价问题上,究其根本,扭曲的房价,是由市场造成的,单纯依靠行政并不能根治,“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需要借助市场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自然仍需交还给市场。

让外资介入,即是市场化的方案之一,政府及监管层要做的,就是制定政策并合理引导,但前提是,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得高明。

(申毅 《投资有道》策略顾问。统计物理学博士,历任高盛集团美国ETF自营交易部和量化套利组合的高级主管;创立高盛欧洲ETF部,以股指期货、期权和ETF组合交易全球性权威的身份直接参与欧洲大陆第一家复合ETF基金和英国富士100基金的设计和做市。)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