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浦林:艺术品基金赚的钱应回到艺术

时间:2014-04-25 14:22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5,006 次

作者:邓若楠   来源:投资有道11年12月刊

对香格纳画廊老板劳伦斯·何浦林来说,艺术品基金与其它试图将艺术金融化的纯逐利理财产品一样,都“像是一场将至的灾难”。

上海深秋一个周末的午后,莫干山路M50香格纳主空间和H空间内,由艺术家徐震创办的当代艺术创作团体没顶公司最新作品展《意识行动》正式开幕,艺术圈子为此也“行动”起来,云集于此。

香格纳画廊老板劳伦斯·何浦林

傍晚,开幕活动转战香格纳画廊新开辟不久的桃浦展库继续进行。画廊老板劳伦斯·何浦林一贯保持低调,在“投身”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近二十年中,他事实上是“最具行动意识”者,同时也保持着最冷静的坚持。

以他为香格纳画廊在市场上树立的声誉,在大大小小类似于这样的活动场合,艺术市场不同角色的人们总希望与他产生交集,当然也包括了近两年风生水起的艺术品基金机构。

“一直有人找我谈各种各样的想法,很多想法非常新颖。当然前提是很多人很相信我们,希望能以我们的名义做某些事情。但我们在艺术上一直有很认真的选择,决不会随随便便去做。”他在现场一个安静的角落告诉记者。

在这个着迷于中国当代艺术并特立独行的瑞士人看来,艺术品基金与其它试图将艺术金融化的纯逐利理财产品一样,都“像是一场将至的灾难”。

虽然艺术市场的种种交易模式与金融规则越走越近,但事实上此类标的物的特殊属性始终让它承担着比一般投资多一倍的风险。而在楼市、股市日益疲软的情况下,再大的风险似乎也敌不过基金公司给出的高预期收益率。

劳伦斯·何浦林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对艺术品基金运作方法“不大了解”态度。

以他的经验,他认为艺术基金的创办者们“一部分人可能是艺术爱好者,一开始是喜欢自己购买收藏艺术品,发现了这个行为有利可图。另一部分人出自金融界,他们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分析、都可以套用金融逻辑,看到艺术市场的乱,于是脑袋一热,从而希望分析出某种逻辑的办法运转其中,比如如何通过一个展览的成本就能令艺术品的价格上涨1%等等。”

没顶公司《意识行动》
没顶公司《意识行动》

  他耸耸肩坚持认为,作品可以商品化,但商品化后的作品并不一定还能被称为艺术。

“确实,艺术需要钱,艺术市场需要钱。如果一个基金的目的是让艺术得到发展,我们是愿意与他们合作的。但如果他们的目的是从艺术市场上赚钱,而赚的钱并不回归到艺术上去,对我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目前我还没有听到一个好的方法,能够实现良性循环。”

香格纳画廊不曾与国内外任何一家艺术金融机构有合作,尽管他也尝试着与他们进行沟通,但“接触的人也不算特别多,花了一点时间后发现,我说的语言他们不一定懂,他们的语言我不理解。”

艺术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东西,艺术市场是复杂的生态体,“如果他们愿意真正融入我们的世界,不能说没有合作的机会,毕竟这是市场上正在发展的新的事物。”

正如一个艺术家最主要的工作是做好艺术,他表示,一个优秀的画廊应尽力将艺术品留给优秀的藏家,杰出的美术馆亦是如此。他们会帮助艺术的长期发展和增进人们对艺术的解读。投资者常常是来了又走,他们对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公共机构所知甚少。

没顶公司《意识行动》

他描绘了自己心目中一个优秀藏家的形象:购买作品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当别人对作品质疑,当评论不利于一个艺术家时,投资人往往会即时转变,而藏家则会挺身而出保护他自己欣赏的艺术家。一个优秀的藏家和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有时候是非常孤独的。

“这样的人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我喜欢认真并有坚持的人。”

当谈到艺术品基金是否将促进中国艺术市场规范发展时,劳伦斯用了“水中可以捞月吗?”这样的反问句。

“或许未来中国会在艺术与金融之间产生一个良性循环的办法,但我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保护我们的艺术圈子。我们会对这类事物保持一定距离,以观望的态度。

“以艺术的名义逐利,我始终怕这样做会浪费了艺术中最宝贵的部分。”

事实上他看待艺术品基金的观点,用徐震曾说过的一句话表述似乎确切:艺术本身就是不靠谱的,我们假装把它变得很靠谱,要时刻记住其实它最终就是不靠谱的。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