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就将突破100亿元大关。
威士忌这种烈酒,在全世界有非常多的受众。长久以来,威士忌都是在苏格兰高地的酒窖里沉眠,直到日本威士忌独特风格的出现,也就是近两三年,一种代表东方特色的新的威士忌文化正在悄然兴起。中国威士忌,这个曾经陌生的名词,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烈酒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从模仿到创新,从引进到输出,中国威士忌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道路。从零到一,不仅是一种酒类的崛起,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威士忌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东方传奇。
中国威士忌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当时仅是一些沿海城市的洋行开始引进苏格兰威士忌,以供少数上层人士消费。很长一段时间里,威士忌在本土的生产几乎是停滞的,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起步。20世纪90年代,保乐力加等国际酒业巨头开始在中国设厂,正式开启了威士忌本土化生产的序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直到近年,中国威士忌产业突然迎来了快速发展期。2019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就将突破100亿元大关。这种爆发式增长不仅得益于消费升级,更源于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烈酒的需求日益增长,当然也与整个酒类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密不可分。一批年轻消费群体崛起,传统的白酒文化正在被多元化的酒类选择所取代,威士忌被当作一种兼具时尚感和文化内涵的烈酒饮品,恰好满足了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
传统的苏格兰威士忌通常具有浓郁的烟熏味和泥煤味,口感醇厚、层次丰富,常见的风味包括香草、焦糖、干果和香料。日本威士忌则以细腻、平衡著称,口感柔和、风味纯净,常见的风味包括柑橘、蜂蜜、梨子和轻微的烟熏味。而中国产的威士忌在口感上呈现出更鲜明的东方特色,往往带有独特的粮食香气和草本风味。这种独特的风味特征,源于中国酿酒师对本土原料的大胆尝试。例如,使用高粱、青稞等中国传统酿酒原料,赋予威士忌以独特的粮食香气。
在酿造工艺上,欧洲威士忌一般采用传统麦芽发酵和壶式蒸馏工艺,注重泥煤的使用和橡木桶的陈年。日本威士忌借鉴苏格兰威士忌的工艺,但更加注重细节和精确控制,使用了日本特有的水楢桶等进行陈年。中国威士忌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融入了创新元素。比如,一些酒厂采用中国传统白酒的固态发酵技术,会使威士忌具有更丰富的香气层次。同时,在桶陈环节,有的中国酿酒师尝试使用梅子桶、龙眼桶等具有本土特色的酒桶,为威士忌增添独特风味。目前几个主要的本土威士忌生产地,比如四川的保乐力加酒厂充分利用了峨眉山纯净清澈的水源优势,出产高品质威士忌;而福建地区的酒厂则通过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桶陈工艺上做出特色;云南香格里拉的酒厂拥有高海拔和纯净水源的优势,生产原料都选用本土优质的大麦、高粱、青稞、玉米等,同时加强包装设计到品牌故事的整体策划,令这款广受欢迎的烈酒成为体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这种文化自信的表达,正是中国威士忌区别于其他产区威士忌的重要特征。
在饮用方式上,欧洲威士忌纯饮、加冰或调制鸡尾酒均可,适合搭配浓郁的奶酪、烟熏肉类和巧克力。日本威士忌以纯饮或加冰为主,以保持其细腻的口感,适合搭配寿司、刺身和清淡的日式料理。中国威士忌就更加灵活了,不管纯饮、加冰,还是调制中式鸡尾酒,甚至是与高品质茶饮搭配调制,都能有很好的体验,搭配中式烧烤、火锅和辛辣菜肴也毫无问题。
对于喜欢饮用烈酒的消费者,中国威士忌的价格目前比较友好,可以有不少的选择,通过品鉴等很容易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本土威士忌。而欧洲和日本威士忌高端产品价格昂贵,如麦卡伦、格兰菲迪、山崎、白州等品牌的高年份酒款,价格都要数千甚至数万元。当然,这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市场对中国威士忌的认知度还不够,许多消费者仍将威士忌等同于进口产品。本土威士忌在酿造技艺、行业标准和人才体系等方面还有很多制约因素。然而,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威士忌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消费者品鉴能
力的提升,对高品质、个性化威士忌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中国威士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中国威士忌的发展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是东西方的不断对话,更是勃勃生机。有业内消息指出,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威士忌生产和消费市场,并涌现出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威士忌品牌。这不仅是中国烈酒市场的发展过程,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李总威武
香港高原资本国际金融集团被骗子打
1
sad
[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