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研究中的两类知识

时间:2014-06-04 17:00 栏目:基金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461 次

作者:王少成   来源:投资有道14年3月刊

斯诺在1959年的瑞德演讲及五年后出版的续作《两种文化:第二种见解》阐述了一个经典的论题,即科学和人文之间的沟通困难是解决世界性问题的一大障碍。其实这个论题的讨论,对理解投资也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视角。

投资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游弋于科学和观念之间的知识整合过程。在投资和研究的认知过程中,科学的成分多些还是人文的因素多些,既取决于待解决的问题本身,也取决于投资者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多年前,当我作为一个理科毕业生进入证券行业的时候,曾非常坚定的认为证券研究就是在各个相关的层面寻找规律并用以预测,不管这种规律是关乎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经过多年证券行业从业经验的洗礼,我已经逐渐修正了当初相对粗浅的认识。

投资者的知识可以大致分成两类

一类是规律,比如可运用的经验规律,可以辅助预测,并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这部分知识具有科学的性质;另一类是观念,组合起来观念形成个体先验理论,帮助个人可以快速和深入的理解外部世界,这部分知识具有人文的性质。两类知识相辅相成,共同作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依据。在运用知识以形成投资判断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要以市场为参照,重视基础比率的影响,在可行动的领域进行投资活动。为了更清晰的描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运用一个模型来帮助理解(如附表,知识矩阵)。

模型的含义和作用。不同的投资者,针对不同的问题,在四个象限享有不同的基础概率。这些基础比率是时刻动态变化的,取决于投资者相对于市场的知识积累进程。比如对于A股大势研判这个问题,很显然市场知道要比个人多,投资者基本上(很高的概率)处于第二象限。当然投资者在大势研判上也经常会出现投篮顺手的情况,但从A股的长期投资实践来看,没有谁能持续的在择时上战胜市场,淡化择时成为成熟的投资机构秘而不宣的规则。除了对基础比率的强调,投资者还需要重视在可行动区域(第一、第三象限)尝试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来获得竞争优势。

在第一象限。观念的、历史的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在这个领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如果运气好的话,投资者可以逐步将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直接跃入第四象限(进入圣杯区域),领先市场做出成功的预测而获得投资上的成功。

在第三象限。科学的方法可以助推快速、精准的投资决策。在这方面机构投资者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公募基金都有持续的研究覆盖的重点上市公司股票组合,对于相关的经营数据的变化可以即时导入已经建立的模型中,从而形成快速的投资判断,这是个人投资者无法比拟的。

两类知识的灵活运用

即使在我们尚不清楚自己身处何方时(在知识矩阵中的位置和基础比率)灵活的运用两类知识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投资者可以一方面不断积累经验模型以提升决策速度和精度,另一方面不断的锤炼自身的投资理念,增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拓展投资研究的能力边界。

目标是第四象限

能使投资者进入第四象限的方法不少,比如深入勾兑获得信息优势,外包整合资源和信息,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视角等。由于竞争的压力,前两种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我认为,进入第四象限将更多的依赖观念和方法的领先。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的好,要选择在正确赛道上坚持比赛,而不留恋错误的赛道上无意义的冠军。当确定自身处于第四象限时,坚定的进行重点投资从而获得持续的超额收益。

少即多,对确定性的精确研究

投资研究中需要持续的面临各层面的有关确定性的问题。我们知道,确定性这个概念有很大主观成分,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对于确定性的把握,总是有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来追踪确定性,不可能抓住所有的机会,但由于该方法的重现性好,对自身能力边界有清晰认识的投资者来说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选择。从投资实践来看,机构投资者对于业绩高成长的投资标的追逐,可以理解为对于确定性投资方面的形成的一个默契。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