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做市商的新三板迎来做市制度的危机

时间:2017-09-19 13:20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3,701 次

2017年才8个多月,就有424条做市商退出案例,几乎是过去一年的近三倍。新三板的做市指数也是屡刷新低,在加上做市商收缩战线和企业做市意愿下调双重影响之下,新三板的做市格局悄然生变。

自从2014年8月25日做市商制度正式运行以来,做市商一直是新三板市场核心参与者之一。然而低迷的市况,使得做市企业变更为协议转让的案例不断增多。受市场影响,部分做市商也开始逐渐压缩业务。第一个公开退出的案例发生在2015年10月29日,招商证券退出了海容冷链的做市报价服务。此后每个月,做市商退出案例开始缓慢增加。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6年底,共有159起做市商退出案例,特别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做市商退出节奏加快。

2016年年底时,排在第一位的做市券商是广州证券,做市股票327支。股转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初,兴业证券以持有277支做市股票位居做市业务量排行榜第一名,其次是中泰证券253支、申万宏源248支、九州证券242支、广州证券239支。

整体而言,从做市股票持有数量来看,如今做市商前十强的门槛大大降低,从此前的240支降到了206支,下滑30支左右。

做市商业务量大幅下滑除了主动退出之外,还存在做市转协议的新三板企业数量逐渐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初,新三板做市股票总数是1509支,又创2017年以来的最低值。

2014年至2015年初做市商制度刚推出不久后,企业大多选择以观望为主,每个月转做市企业数量仅为 24 家。2015 年至 2016 年 初,受益于市场流动性升高的预期,资金快速入场抢筹,前期转做市企业充分享受流动性提升带来的估值溢价,新三板企业迎来做市热潮,全年共有 1079 家企业转做市,占比达到 67.52%。而到了2016年 4 月至今,转做市企业数量逐月下降,新三板市场走入“流动性僵局”,做市板块持续低迷。

做市商与企业的花样“分手”理由

随着退出做市走入常态,做市商退出股票做市报价服务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企业转让方式从做市转为协议、做市公司经营恶化、做市股票拟定IPO、做市股票被风险警示,以及做市商基于自身股票投资抉择而进行的其他因素都成为做市商退出的原因。其中,股票从做市转为协议的有1495条,占比73%。截至2017年8月初,做市商退出IPO相关做市股票的案例大约169条,涉及51只做市股票。

近期凌志环保、伊禾农品等均有做市商退出。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做市股票经营恶化,做市商排除风险、退出相应股票做市报价服务的案例,也有涉及286条。其中64条涉及被风险警示、戴帽“ST”的做市股。
第一家被做市报价仅一分钱的新三板公司是ST行悦(证券代码:430357.OC)。其2016年年报显示,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爆降178.31%,从前一年的1250.05万元跌到2016年的亏损978.89万元。
对于该公司的财务情况,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给出“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其指出,ST行悦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大额资金支付缺乏有效监管。

7月13日,复牌第一天,ST行悦以0.7元/股开盘,截至下午3点,最终以0.35元/股收盘,全天暴跌63.16%,创该股票做市以来的最高跌幅和最低股价。

曾经市值高达14.5亿元的行悦信息,化身“ST行悦”后,市值仅剩4438万元。而在7月13日时,其拥有16家做市券商。现在ST行悦的做市商就只剩下7家,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万联证券、天风证券、兴业证券、国元证券、中山证券、开元证券和长江证券等纷纷“清仓止损”。

此外,近期业绩下滑的基美影业、卫东环保、嘉达早教等,因被股转系统风险警示、或遭其处罚,均遭到其做市商的“清仓”。

截至2017年8月3日,被做市商退出的做市股票中,有41支正面临做市商家数可能少于两家而被迫停牌、或转为协议转让方式的危机。

做市商退出能作为企业好坏的标志吗?

各家做市券商有不同的标准、投资决策。类似联讯证券、凯路仕、汇元科技等业绩表现不错的做市股票,也有做市商基于自身因素退出和进入。有业内人士认为,不能简单粗暴地以“做市商退出”来定义企业优劣,尤其是在退出理由不够透明的情况下,容易影响其他投资者信心、错伤好企业。因此,该人士建议,券商在退出为企业做市时,应当告知其退出的理由,为其他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有做市商透露,正在抛售其不看好的股票,实现“去库存”。抛售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二级市场交易,那么做市商将股票转手给不知情的投资者,这里面是否涉及“利用信息优势,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呢?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