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即将面临“洗牌” 颂大教育该何去何从?

时间:2016-06-29 16:29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292 次

FB2D0722-153F-4FB3-AE0C-0FB3E0647CAF

武汉颂大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颂大教育 代码:430244.OC)成立于2009年7月,主营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软件及系统研发,并提供教育云平台运维服务,于2013年7月2日登陆新三板挂牌交易。

“三好学生”的成绩单

颂大教育年度报告显示,颂大教育2014年、2015年公司平均营业收入1.59亿元,平均净利润为2323.22万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9.12%,公司2015年5月底市值为10.6亿元,股东人数为220人,股本为4592.5万元,是少数同时符合创新层入选三个标准的公司。并于2015年7月2日,股票交易正式转为做市模式。

颂大教育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以云服务平台为核心的系列产品和服务为主营定位,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和目标用户群体,以“实现用户价值+各参与方互惠共赢”为价值主张,以“公共经费采购+用户自主购买+关联第三方付费”为盈利模式,以“直营+代理+子公司”为渠道策略。在原有的中考中招和网上阅卷产品的基础上,升级电子书包应用、智慧校园建设等新产品,并将一系列产品整合到云平台上统一运营,努力打造“一核N驱”的产品架构,“一核”即颂大教育云平台,“N驱”即颂大云电子书包、颂大云网阅、颂大云录播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关联匹配产品。

目前,颂大产品服务应用于全国17个省(自治区),50多个地市,400多个县区,覆盖区域占全国15%以上。

业务模式的创新与业务规模的扩大,使得颂大教育不仅在2012年实现扭亏为盈,在随后的4年里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了874.35%。

PPP+融资租赁,颂大教育加速跑马圈地

2015年,颂大教育运用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和融资租赁方式开展业务,产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2015年3月,公司中标湖南省岳阳市教育信息化项目,成功签署岳阳市教育信息化PPP整体运营建设项目协议,获得15年的教育信息化领域独家特许运营权。

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颂大教育采取跑马圈地的战略,针对地方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匹配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颂大教育运用该模式在云南省签下价值8999万、7961万和6000万的3笔合同,使得其2015年营业收入直接飙升到2.53亿元。2016年3月,融资租赁模式继续发力,颂大教育联合三井住友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与云南腾冲市签下5000万的合同,满足当地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的迫切需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从其2015年年报来看,颂大教育主要合作的客户为三井住友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岳阳市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恩施市教育局、咸丰县教育技术装备站、阳新县教育局,五大客户占了颂大教育2015年销售额的74.55%。

但教育行业的火热,使得众多实力强劲的企业都希望能分得一杯羹,竞争少机会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云智能教育平台的建立与PPP模式的运用也并非只有颂大教育一家。与政府合作的优势,也很容易在后期与资本的正面对抗中被挤压下来。仅仅依靠起步时间早而积累的教育资源,没有能够立足的独门绝学,颂大教育很难在接下来的行业“洗牌”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教育行业竞争压力大,品牌优势尚未显现

随着教育信息化领域持续受到关注,一批互联网巨头已经纷纷投入教育信息化行业,业内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也加大了市场投入,形成资本抢滩的局面,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教育信息化行业新形势下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市场规模的竞争。谁拥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强大的综合实力,抢占先机,谁就能取胜。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在繁荣阶段之后,教育信息化产业将很快步入“洗牌”阶段。

现有的教育行业主要可以划分为学前教育、教育信息化、母婴教育、K12教育和职业教育五个细分领域。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相关数据,截止到2016年5月,在新三板挂牌的教育类公司就有139家,有19家教育公司有望进入创新层,其中包括母婴教育公司1家,K12教育公司2家,职业教育公司3家,学前教育公司4家,教育信息化公司9家。

颂大投资于2016年1月设立全资子公司武汉颂大童心教育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资本路径进军幼教行业。截至目前,颂大童心已经收购9所幼儿园,在园人数近1500人。由此看来,颂大教育正着手将公司业务由K12领域向幼教市场拓展。

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幼教市场的空间进一步扩大,目前来看幼教行业确实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但幼教市场已存在诸多公司在此掘金,颂大教育此时进入幼教领域,是希望能利用其资金实力拓展出下一个市场,然而就其目前运营的幼教品牌来看还尚未形成清晰的品牌定位,最终能否顶住资本的压力,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还需要等待市场的检验。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