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健康桥上会卷土重来,但旗下“独家仿制药”真是独家吗?

时间:2022-06-01 17:00 栏目:IPO专栏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6,054 次

中健康桥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健康桥)以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目前公司正在冲刺深市主板上市。

2022年5月12日,中健康桥首次上会,或因存在尚待调查核实并影响明确判断的重大问题,遭遇暂缓表决。此后,证监会《第十八届发审委2022年第63次工作会议公告》显示,6月3日,中健康桥将再度上会。

此前,《投资有道》曾发表《中健康桥自称拥有独家仿制药,但多处信披存疑》一文,对招股书未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发生的产品质量问题、披露的推广服务费金额自相矛盾、推广服务商真实性存疑、在建工程项目预算总额或不准确等信息披露问题给予关注。

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又发现,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报告期内),中健康桥收入严重依赖国内独家仿制药铝镁匹林片(II),但该药品实际上可能并非真正“独家”。此外,公司的新药研发投入不足,或后继乏力。

销售严重依赖的单一仿制药品种,或并非“独家”?

招股书显示,铝镁匹林片(II)为中健康桥的核心产品,属于国内独家仿制药品种和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而且公司拥有该类药品的独家生产技术,但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2019)鲁1392民初853号民事判决书显示,2015年12月17日,宋某某与中健康桥下属全资子公司山东中健康桥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中健康桥,曾用名:山东百草药业有限公司)签订《年度产品居间推广协议》,协议约定:山东中健康桥授权宋某某进行产品宣传推广,促使山东中健康桥与药品销售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受第三方广州诺金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金制药)委托销售(诺金制药)生产的铝镁匹林片(II),推广期限为2015年11月19日至2018年12月31日,协议区间为江苏省下属苏州、南京等六大城市。

工商信息显示,上述民事判决书中生产铝镁匹林片(II)的供应商诺金制药并非中健康桥旗下子公司,未包括在本次申请IPO上市实体的合并范围之内,甚至与公司和山东中健康桥之间没有公开可知的关联关系,招股书中也没有任何一字一句提及诺金制药。

此外,招股书在“发行人主要业务情况”中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报告期内),中健康桥销售铝镁匹林片(II)的收入分别为6625.25万元、1.49亿元、1.83亿元和8057.01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分别为79.66%、87.99%、86.42%和83.20%,销售占比始终处于80%左右,公司的销售严重依赖于该单一产品品种。

铝镁匹林片(II)目前尚未进入国家带量采购目录,如果未来该核心产品品种被纳入带量采购,随着药品销售单价的大幅下滑,公司或将有“业绩大变脸”之忧。

新药研发投入不足,后继乏力

目前公司业务严重依赖“当家花旦”铝镁匹林片(II),可能存在种种潜在风险,那么中健康桥是否通过积极研发新药,来降低上述可能存在的经营业绩风险呢?

招股书在“研发费用”中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健康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0.89万元、594.82万元、1204.78万元和271.70万元,研发费用占当期营收之比分别为0.85%、2.57%、4.57%和2.23%。

但报告期内,信立泰(002294.SZ)、德展健康(000813.SZ)、常山药业(300255.SZ)和南新制药(688189.SH)这四家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96%、9.35%、8.36%和7.95%,比中健康桥的研发费用率分别高5.11个、6.78个、3.79个和5.72个百分点,差异比较明显。公司的研发投入远不及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再按研发模式区分,中健康桥的研发费用可分为自主研发和委外研发两部分。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自主研发费用分别为70.89万元、111.91万元、168.14万元和140.77万元,占当期研发费用之比分别为100%、18.81%、13.96%和51.81%。2019年和2020年,自主研发明显处于次要地位。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中健康桥的自主研发项目共有8项,除“其他零星项目”之外,都属于现有产品(铝镁匹林片(II)和中药)的制备工艺研究,并未研发新药。

此外,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健康桥的委外研发费用分别为482.91万元、1036.64万元和130.93万元,占当期研发费用之比分别为81.19%、86.04%和48.19%。公司的药品研发对外部机构或存较为严重的依赖。

招股书又显示,上述两年一期内,中健康桥委外研发共有3个项目和“其他”委外研发。三个委外研发项目分别为铝镁匹林片(II)一致性评价、通心舒胶囊上市后临床研究和药品1研发。其中,铝镁匹林片(II)一致性评价和通心舒胶囊上市后临床研究都是基于已上市药品的研究。那么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委外研发,整个三年一期报告期内,公司的新药研发仅有“药品1研发”这一条管线,这可真是公司兴亡“悬于一线”啊!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