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牡丹亭”

时间:2014-04-21 16:30 栏目:生活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7,097 次

作者:邓若楠   来源:投资有道11年6月刊

昆曲永远都是小众艺术,它不是娱乐层面上的,也不属于大众,它的艺术特性决定了它只属于小众,但是这个小众的绝对值却可以很大。

寻梦“牡丹亭”

日落时分,园林树影婆娑,溪转亭畔,一叶扁舟自石桥下划出,老船翁身披蓑衣,小女子船头弄萧,箫声一曲游园梦。“牡丹亭”中,杜丽娘婷婷婉婉站定,回目开场,昆曲音软,琴声相伴。随天色渐晚,真正仿似穿越数百年,与柳杜生死回徊,拾画问梦。

坐在真实的江南园林里欣赏传世名曲《牡丹亭》,似乎已然成为都市风雅者追捧的一种时尚生活。

园中一草一木、一竹一桥、一溪水一夏风均为布景,在昆曲唯美扮相唱腔中,隐涵着自然之美。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笔下那段委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园林亭台中真实重现,令身处流水彼岸、楼阁之中的200多名观众如痴如醉。

当2011演季的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又在江南水乡朱家角上演,低则数百、高则数千的演出票几乎场场供不应求。

“到实景园林来看《牡丹亭》的,95%都不是传统昆曲观众。”

该剧导演兼主演、有“昆曲王子”之称的张军感慨地说。5月底,在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代表作”十周年之际,他赴教科文组织总部,获颁了和平艺术家称号。

这不仅意味着昆曲的魅力影响,亦是人们在逐渐回归传统文化艺术之美过程中,一种类似“旧酒新瓶”的模式造就。

寻梦“牡丹亭”

“那个曾经美丽的中国到哪里去了”

昆曲是我国仍活跃于舞台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辉煌数百年,被称为“百戏之祖”。但曾几何时,与其他优秀的古老戏剧类似,昆曲也在嘈杂的社会生态中逐渐没落,似乎与现代、时尚概念格格不入。

而张军和那些年轻一代昆曲演员的努力,无疑正在打破本不应存在的藩篱。

这部实景昆曲《牡丹亭》是张军离开传统剧团,成立了自己的昆曲艺术中心后,与音乐家谭盾和舞蹈家黄豆豆一起联袂推出的演出项目。

按照艺术总监谭盾的说法,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正是园林实景版《牡丹亭》的核心所在。

《牡丹亭》上演处的园子,是建于民国元年的马氏庭院,以“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为名,遍取江南胜景,历经15年才建成。

“在这里,昆曲艺术的呈现方式不再是固有的剧场方式,而是一个新的观念,园林即是音乐。”张军告诉记者。

谭盾为这版《牡丹亭》的定位是“看得见的音乐,听得见的园林”。在听觉上,将极致的无扩声原生态演唱和音乐装置融为一体。音乐结构删繁存简,仅剩琴箫古笛,让观众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也听着园子的声音,风吹竹动、花鸟虫草、假山流水都变成音乐的一部分。

因此,当开场观众席暗灯之后,水畔一架古琴、水中船头一把箫声遥相呼应,给观众带去极大感观冲击,众人无不屏气凝神,以感受自然音乐和谐之美。

“观众对开场的反响最为强烈,或许是与想象中差别较大。”张军说。

“以往去剧场观看传统戏曲,全场灯暗下来,一段开场音乐震耳欲聋,而且令人完全不能分辨这段音乐之后将要呈现的是哪一个剧种。而我们用极简的方式,在这个真实性越来越少的今天,传达一种最朴素的情感。”

园林之美昆曲悠扬,对三位王牌制作人谭盾、张军和黄豆豆而言,他们的共识是寻找,“那个曾经美丽的中国到哪里去了”。

古时文人雅士曾提着灯笼,在曲径回肠中追寻琴箫之声。

“对我们而言是一次寻梦之旅,如果我们找到了自己心目中那份美丽,相信到来的观众们也能感知到。”张军说。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实景版《牡丹亭》首季60余场演出获得广泛关注,吸引了包括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学者杜维明、葛剑雄、于丹,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钢琴家郎朗和李云迪、导演贾樟柯等一系列各界文化名人前去观看。

寻梦“牡丹亭”

小众艺术

事实上,实景版《牡丹亭》在首季开端并不乐观,“从去年6月份开始,连续三个月,没卖出几张票”,但“坚持过难熬的梅雨季后”,反响开始热烈,文化人、艺术人、时尚人趋之若鹜。

但即使如此,张军也没有想到,2011年新季一开场,便赢得场场爆满。

“现在的社会太喧嚣、很物质,快餐文化越来越多,而昆曲给了很多人有安宁片刻的机会。”

在今年首演现场,古镇原有的停车场停满了各种各样的名车,更多年轻的观众带着各种奢侈品,走进园子,去感受“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有些人甚至已经说不清自己是第几次观看《牡丹亭》。一位三十岁出头的酒商告诉记者,去年的演出,他已来看过多次,而今年一开演,就特地把父母也接过来一起观赏。

“来感受一种传统文化精神的复苏。”他对记者说。“昆曲的那份精致和雅致,应该更多的引领现代生活。”

文化是一种最好的语言,让物质的东西变得鲜活起来。

汤显祖的原作《牡丹亭》共55出,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四大古典戏剧之一。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而在这浓缩成75分钟、三个回目的实景昆曲《牡丹亭》里,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经过反复推敲。

“这次演出我告诉工作人员,当吹箫的小船划过,一定要留最后一盏灯,让观众清楚地看着船带着箫声越来越远。我想告诉观众,人从哪里来还是要回哪里去,一段感情也是这样,带有一种象征意义。对于我们希望把握的演出节奏感来说,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很微妙的。”张军对记者说。

关于男主角柳梦梅的出场位置,也进行了二三十次尝试,在园林的砖石路上一遍一遍的走场,“穿坏了几双鞋”。

“当我某一次打开电脑看到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剧本(第19稿)的时候,我意识到整个团队曾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努力。”

据悉,今年下半年,张军将带着这出《牡丹亭》受邀赴海外巡演。同时,受到实景版启发,以新空间来拓展旧曲目的尝试也在不断进行当中,比如在一处创意产业园区内上演的全开放式的昆曲剧目《闺蜜》,已经大获年轻潮人追捧。

“昆曲永远都是小众艺术,它不是娱乐层面上的,也不属于大众,它的艺术特性决定了它只属于小众。昆曲永远都不会像流行歌手的演唱会那样可以有上万名观众一起欢呼。但是这个小众的绝对值,却可以很大。”

这位不吝惜一己之力推广昆曲艺术已逾十年的“小生”感触良多地表示。

努力是有限的,但产生的作用却是无限的。

如今昆曲艺术中心所在的会所花雅堂,逢周末,总有一些人聚集于此,喝着红酒,弹着古琴,唱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以堂会的形式欣赏一折曲目,这几乎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塑造自我品味的一种极为热衷的途径。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