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忠:麦考林上市早了点

时间:2014-04-16 15:04 栏目:PE领袖会客室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484 次

作者:山林  来源:投资有道11年1月刊

  走进优势资本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总裁吴克忠的办公室,第一感觉就两个字:简单。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只有常规用品,完全没有富丽和气派的一丝痕迹,让人很难与管理着15亿人民币外加3亿美元资产的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

茶几上摆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吴克忠却很少有机会享受这份悠闲雅致:在与记者约定的时间,他刚刚从会议室里出来——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时候他连午饭还没吃;而在一个半小时之后,他又将赶赴下一个投资决策会议,紧接着晚上搭乘飞机去外地看项目……

大口吞完一个汉堡之后,吴克忠精神奕奕地坐在记者面前开始讲述他和优势资本的过去与未来。很显然,忙碌丝毫未影响到他的思路和笑容。

2010年是优势资本集中爆发的一年,也是吴克忠从幕后走向台前的一年。优势最近的风头有多劲爆?看看下面这份2010年的成绩单就知道了:

3月30日,中宇卫浴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主板上市,首次募集资金1.05亿欧元,创下中国企业在法兰克福交易所主板上市首次募集资金新纪录;

4月21日,碧水源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募集资金24亿元;

4月27日,数字政通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募集资金7.5亿元;

5月20日,雷士照明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15亿港元;

5月27日,优源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7.7亿港元;

6月11日,山东博润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募集资金4000万美元;

10月26日,麦考林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募集资金约1.29亿美元;

10月29日,利农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募集资金逾8700万美元;

11月16日,泓淋科技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5.04亿港元。

“希望每年投资15~16家企业,保持每年有10家企业上市的速度。”这或许就是吴克忠自信的资本。

吴克忠
吴克忠
1990年代初,任教于上海交大教授技术经济。上交所成立后,成为《上海证券报》股评撰稿人。
1993年7月,赴美国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学学习,获金融硕士学位后闯进华尔街。
2002年底,38岁的他回国与陈荣合伙成立优势资本。

  PE界的“刘老根”:黑土地上有大丰收

《投资有道》:按照投资领域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以下简称PE)有的很关注IT、TMT等新兴产业,但优势似乎更青睐消费等传统行业。

吴克忠:对,我们相对比较关心偏传统的产业,比如农业、制造业、绿色环保等等,因为它们的市场和商业模式都相对比较成熟,整合机会更多。

中国的VC/PE一开始都盯着IT和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这是照搬美国模式。美国的PE投资基本上都集中在高科技行业,因为它的传统行业已经历了充分竞争,一个行业内的两三家巨头覆盖掉了70%~80%的市场份额,投资进去不可能获得超额回报。

但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中国传统产业竞争还很不充分,大多数行业里最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都小于1%,市场非常分散,没有大鱼。行业里的前10名都有机会做大,通过整合并购,投资风险小、盈利空间大。美国市场现状就是中国的未来,任何一个行业里都有可能出现四五家龙头,瓜分掉市场80%~90%的份额,这又正好是资本所能带来的高速增长。我们投的雷士、匹克等,回报都不比高科技产业差。

反而是所谓的IT、TMT行业里,其实很多中国企业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而且出现了“赢家通吃”的局面,就是一两个大企业垄断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比如百度在搜索领域的霸主地位。所以投IT等行业就像中奖一样是个小概率事件,投资10家或许只有一家成功,两三家平平,其他五六家都不行。

传统行业的增长有三驾马车:内向式增长,即企业内部增长,跟GDP一样10%~15%的增速;外向式增长更大,我们市场的天花板还远得很。即便企业开了1000家店,离市场可容纳的2万家店还差了20倍;边际增长,即产品种类的增加,拉长产品线。比方说匹克原来只卖篮球鞋,以后可以增加排球鞋、沙滩鞋甚至化妆品等各个类别。只要有品牌有渠道,可以由别人来帮你生产。三驾马车一起拉动,增长是很可观的。以匹克为例,上市之前每年有110%的增长,这在高科技领域也很难见到。

《投资有道》:传统行业中你最看好的又是哪个领域?

吴克忠:最重要的是消费类,如衣食住行。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在逐步升级,低档消费转向高档消费,原来只满足于数量的,以后要提高质量和品牌。现在连IDG都开始投消费行业了。

另一个比较看重的是农业企业。我们从2007年开始投资,当时还有很多质疑,但我们坚信这是个非常巨大的市场。现在农民靠打工养活自己,土地成为可流转的生产要素之后,就能进行工业化改造,农业的高效化也就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化机会。

利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一亩地上可能投入5万元建立设施农业,依靠滴灌系统和暖棚等设施种植反季节蔬菜等。原来一年两、三季收成,每亩地年收入1000块,现在一年可以收十茬蔬菜,而且基本都是反季节、针对高端市场的,每亩地年收入可到三四万元,效率大幅提高了三四十倍。

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品牌化农业、渠道化农业。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很少有品牌食品。双汇的口号是“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意味着从双汇开始中国肉制品才有品牌,但还没有人跟上来。豆腐有几百亿的消费市场,却也没有品牌产品,最大的企业也就不超过一亿元的销售额。这些企业如果和资本对接起来,空间有多大!因此近几年我们投资农业也比较多,已经上市的山东博润等,明后年可能有塞飞亚、茶叶企业、养牛企业上市。

吴克忠:麦考林上市早了点
吴克忠坚信中国的农业是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优势资本近两年或有茶叶、养牛等企业上市。

  《投资有道》:在你所投的项目里,回报最高的是什么?

吴克忠:回报最高的项目是七星购物,投资回报约为40~50倍,雷士、匹克大约都是20多倍。

  鄙视套利投机的“价值挖掘机”

《投资有道》:如果让您来给PE分类,您会怎么分?优势又属于哪一类?

吴克忠:我眼中只有两种投资:套利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价值发现者、挖掘者和提升者。现在的企业有很多误区。我们要帮他们改变过来。很多人以为企业最值钱的是土地、厂房等,这些资产很贵,但价值不高。对投资人来说,最有价值的都是无形资产,说到底就是定价权。定价权里包含专利技术、渠道品牌等各个方面。

套利者的渠道一般是找券商合作,企业能上市就抢进去,目的不是帮助企业增长、提升企业价值,就是抓住机会投机。实际上套利害过很多人,2000年的时候传言说创业板马上开启,于是很多人投了创业板类型的企业。但后来创业板没有开,70%~80%的企业都死掉了,80%~90%的投资企业也跟着死掉了。

假设投资项目的回报是10倍,我希望其中3倍是企业增长所带来的,另外3倍是套利带来的,3乘以3不就有9到10倍回报了?光是套利的投资我们做得比较少。

《投资有道》:优势以前犯过什么错吗?

吴克忠:我们刚创立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失去了很多机会。当年去泉州考察的时候当地才3家上市公司,我们预期3~5年内会出现30~50家上市公司,三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超过60家上市公司。而我们只投资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当地没有一个团队专门去挖掘项目。所以现在我们会建立一些当地的基金,从横向和纵向去发现价值。

投资上的失败主要是一些IT项目。我们投过做电信、校园网服务的企业,它们生存应该没问题,但做大做强很难。

《投资有道》:优势也投了麦考林2000万元,那么对“过度包装”的指责怎么看?

吴克忠:可能从上市的角度来说,这家企业上市得早了一点;再成熟一点上市可能更好。它的信息披露程序、披露方式大概有点问题,但我们对电子商务市场还是很看好的。

作为私募,基本上企业上市之后我们的事情就算告一段落了,外部已有很严厉的监管,不太需要小股东的监管,加上我们不是它的董事,最后招股上市的阶段我们也没有过多的参与,所以有的情况不是很清楚。

《投资有道》:对于企业在国内或是海外上市有偏好吗?

吴克忠:利农在国外上市大概是五六倍的回报。从投资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在国内上市,因为回报率会高一些。但这最终还是由企业自己来决定,我们只是提建议。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特点,适合不同的企业。

  所谓热点都是浮云

《投资有道》:你认为今后几年里PE行业投资的热点跟现在相比会有变化吗?

吴克忠:高新技术、TMT等,别的PE该怎么做还会怎么做,但优势依然坚持自己的优势和方向。新兴产业我们也曾经看过,但看清楚之后再也不看了。因为投资价值不大,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并不像国外的新兴产业那样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比如太阳能企业,我们发现只要有钱能买到原材料,所有的核心技术都包括在设备里边了。企业不过是加工之后把产品卖出去,说到底还是拼成本。所以实际上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做。2009年国家把这种行业规定为限制性行业了。

环保行业呢,商业模式大多以工程类为主。我们也曾经投过几家环保型企业。企业很难做大,因为基本都依赖社会关系,关系没了项目也就没了。要靠政府加大力度推动才能往前走。环保支出基本都是企业的成本,很少能带来经济效益,所以企业能省则省。

中国有一些高科技企业,但大多数不赚钱。赚钱靠两端,一端是下游市场,一端是上游资源和技术等。在中国赚钱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前者,比如携程、分众、盛大等等。当然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后真正有高新技术的企业会越来越多,中国下一拨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可能会出自留学生之手,我们也从2008年开始瞄准留学生在国外创办的企业:经历了国外市场的磨练、并且有一定销售额的。它们原来可能只有生产基地在中国,公司总部和无形资产都在国外。如果我们投资,会要求核心比如总部、无形资产搬回国内,由国内公司控股国外公司。经过重组改造之后,它们会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加上国内的市场,很容易做大。

我们其实不关心PE行业的热点,只关注发展趋势。中国在进行消费升级,那么消费类企业是趋势。在农业升级的时候,我们也投了一些农业企业。第三阶段就是留学生企业。

《投资有道》:目前你们的投资人主要是个人还是机构?

吴克忠:机构和个人都有,机构有时候其实也是个人,比如地产商,还有上市公司老板反过来也想进入PE投资。有的企业家自己想来做LP,又想我们去投资他的企业。

机构的LP很少。像国外的捐赠基金、社保基金等,在中国都没有系统化,而且投资的程序、手续非常麻烦。所以LP大多数还是个人。有一些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想跟我们合作,但在决策机制上还有很多不太匹配的地方。

中国的LP市场还不完善、不成熟,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退出越快越好,但市场是有自己规律的。我们大多数基金都是5+2年的周期,希望伴随企业一起成长,而不是去上市抢钱。

  吴克忠的5个问题

优势资本考察项目,首先会问企业5个问题:

当你有无限多钱的时候企业能做多大?这个市场的天花板还有多高?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如果竞争对手得到无限多钱了,它是否会迅速超过你?你如何狙击?

企业怎么花钱去赚钱并迅速增长?

企业增长方式是什么?是靠天吃饭,还是能规划设计出自己的增长方式:比如内向式、外向式、边际增长中的一种。

企业除了钱之外,是不是什么都有了?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