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统一的中间工具

时间:2025-08-15 10:10 栏目:晨光论市值管理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178 次

本专栏开辟以来,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和支持。大家对本人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类别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所给出的通用原理和操作路径深表认同。同时,这也为一场呼之欲出的大牛市奠定了合理而扎实的理论根基。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之前本专栏为从优等生到差生、从国家队到民营资本都找到了深入开展市值管理的合理合法理论依据,但从实操角度来看,其实并非所有上市公司都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市值管理上来。因为一旦把市值管理作为一个工作专项单列出来,就绝对不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活儿。事实上不仅不可能省时省力,而且还是相当地费时费力、耗人耗财。

然而,市值管理对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整体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必须在低碳环保的原则下,按照ES 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框架要求,根据不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其开展市值管理的性价比、可行性、时效性以及最佳方法和路径,这样才符合资本市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定位和发展要求,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当代中国国情、中国经济现状和中国股市“市情”的可持续、可复制、可参考的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市值管理之路来。

为什么竞合者关系管理如此重要

在本专栏上期文章《市值管理中的隐形变量》中,我们提到作为市值管理中间工具的五种关系管理,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分析师关系管理、媒体关系管理、竞合者关系管理以及管理层关系管理。尤其是竞合者关系管理,我们重点展开论述,因为它是在传统的四类关系管理基础上,增加出来的一个全新内容。有人认为这个竞合者关系管理,不应该属于市值管理的范畴,似乎更应该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这里有必要再解释一下。我们之所以把竞合者关系管理添加到市值管理的范畴中来,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

第一,上市公司基本面是其总市值的价值衡量基础,是一切市值管理的起点和归宿。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基本面就是“它在哪个行业”以及“它在所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对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其与同业对手的竞争关系以及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这两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博弈关系是其基本面的重中之重,自然而然地应该成为影响或决定其市值表现的关键因子。一方面,上市公司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则非常有利于市场培育、技术进步,并形成全行业降本增效的良性竞争格局;如果处理不好,则很容易两败俱伤,给新晋竞争者创造机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与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关系处理得好与坏,其结果更是不言而喻了。

第二,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都有一个惯性,即在一定阶段内某个行业赛道上的资金大体上是一个常数。保持在相对存量状态的资金池,对应着源源不断的新资产、新项目、新公司,资金在不同标的之间进行结构性流动。即使行业拥挤度和美林投资时钟引发的板块轮动会使得资金池规模在不同板块间形成规律性消长,但板块内部的权重分布还是会左右每次潮起潮落的股价弹性。所以如何成为所在板块内部的第一第二或者至少跻身第一梯队,对长期市值管理战略来说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第三,市值管理不仅要让上市公司“看上去很美”,而且还要“掂起来很重”,继而“坐上去很稳”。“看上去很美”主要是靠品牌重塑、价值传播、融媒舆控等来协作完成。“掂起来很重”主要是靠专业投研团队进行持续价值挖掘,第一时间发掘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信息差、估值洼地,直至股价表现接近价值回归。“坐上去很稳”不是靠做市商来完成的,而是要靠上市公司业绩不断穿越周期、保持复合增长。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

技术研发和新品周期均非一日之功,要让投资者在可以忍受的时间段内看到希望,唯有通过收购兼并把主业做大做强。这毫无疑问又牵扯到竞合者关系的处理问题了,而且往往是一种会在业界形成排山倒海效应的竞合关系重构。今年发生的“海光+曙光”和“南船+北船”,就是竞合关系重构的两大标志性案例。从哲学意义上讲,每次竞合关系的变化都是上市公司自身的蜕变和重构过程,所以这个“竞合者关系管理”,实质是上市公司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求索和回答,相当于是对“昨日之我—今日之我—明日之我—后天之我”的认知规划和动态塑造。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我们始终强调,一定要把竞合者关系管理纳入到市值管理的范畴中来。

五种关系管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作为中间工具的五种关系管理,可以说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核心主体。这五种关系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笼统描述成一个整体的整体,而是一个有序、有形、有逻辑、可分形的科学规范体。

每一方面的关系管理背后都承载着上市公司作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某一方面的属性任务。具体而言,投资者关系管理承载着“流动性”任务,分析师关系管理承载着“安全性”任务,媒体关系管理承载着“持续性”任务,竞合者关系管理承载着“盈利性”任务,管理层关系管理承载着以“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为基础的“稳定性”任务。至于孰先孰后的排序问题,众说纷纭,这里抛砖引玉,提出一种排序思路:

第一,决定盈利性的竞合者关系管理排名榜首;

第二,决定流动性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名列“榜眼”;

第三,决定持续性的媒体关系管理名列“探花”;

第四,决定安全性的分析师关系管理排名老四;

第五,决定稳定性的管理层关系管理坐镇“压台”。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排序,是因为盈利性是价值投资的起点,更是流动性的保障。而流动性又是持续性的前提,没有流动性就没有持续性。有了持续性,就要有安全性来保驾护航,进而在稳定性的宏观呵护下让上市公司由“今日之我”顺利成长为“明日之我”,反哺盈利性。这样一来,“盈利性—流动性—持续性—安全性—稳定性—盈利性”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相辅相成的循环生态。其对应的管理流程就是由“竞合者关系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媒体关系管理—分析师关系管理—管理层关系管理—竞合者关系管理”所构成的规律性循环。

不同层级上市公司需要完成市值,管理不同阶段的任务

从道理上讲,这个循环当然可以是无限的,但在现实中,无限循环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五种关系管理都成功漂亮地落实到位一次,视为完成一轮循环的话,那么相关主体所完成的循环次数,将跟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效果直接挂钩。不管进行了多少次循环,我们都可以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操作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操作内容。比如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初级阶段,工作重心主要在“三会”、信披和普通投关,而在高级阶段更多是现金分红等涉及投资者回报的现实问题。再比如在竞合者关系管理的初级阶段,重点在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而在高级阶段,工作重心则应转到并购重组、赛道升级上来。虽然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有所不同,但每个阶段都有一些一以贯之的主线指标供管理层考核、供投资者观测。比如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主线是战投引进和机构占比;在竞合者关系管理中,主线是ROE(净资产收益率)和复合增长率。

由于实控人、所在区域、细分赛道、绝对市值、营收规模等方面存在着先天差异,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能力也存在不同层级。不同层级上市公司的概念认知、资源协调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不能苛求所有上市公司整齐划一地齐头并进。在进行五种关系管理时,大家有时顾此失彼,时快时慢,都是正常现象。

官方认可的市值管理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需要在接下来的市场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完善。今年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值管理元年。现阶段市值管理的主要矛盾是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日益增长的价值提升、市值增长需要与资本分布不平衡、优质资产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的发布实施,随着ESG、研发投入、中小投资者回报等指标进入央企考核KPI,随着上海市国资委正式发文从并购重组、股票回购增持、投资者回报、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六方面支持域内企业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随着包括中国太保500亿元战新并购基金在内的上海国资并购基金矩阵的成功组建以及科创板科创成长层的成功设立,任何矛盾都会在发展中得以解决。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行为主体和交易对象,不仅承载着数以亿计的中小投资者们理性致富的殷切希望,更承担着为系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等小康社会建设的七大战略任务提供核心配套资源的重要使命,其市值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于股民、于企业、于国家来讲都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务必从长计议,从起点上就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认知升级,以优胜劣汰为原则,一企一策,资源聚合,处理好上面提到的作为市值管理中间工具的五种关系管理,把上市公司市值做大做强。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