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学点哲学是为了犁松我们思维的土壤

时间:2025-09-15 08:45 栏目:专栏, 大人物, 非常道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92 次

任正非曾在华为大学与干部学员进行了一场座谈,如今读来仍如一股清流,刺穿了当下职场浮躁的迷雾。那是各行业高速扩张的年代,华为正从电信设备巨头向更广阔领域挺进,任正非却选择以哲学开场,强调“学点哲学是为了犁松我们思维的土壤”。

相对准确地评价员工

提问:公司推行三权分立的干部管理机制,但在实际运用中,行政主管的影响力非常大,三权分立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请问公司领导对此怎么考虑、如何避免?

任正非:你问的是一个灰度的问题,怎么看待对一个干部的考核呢?我认为永远不会有科学的方法,永远做不到真实合理的判断,我们只能相对准确地评价员工。

第一,任何人都应该是为了目标和理想来奋斗的,我努不努力跟你认不认同我没有关系。我的年轻时代也是得不到认同的,如果那个时代我因为得不到认同就放弃努力,我今天和大街上的人有什么区别?不要过分强调组织、公司的认同。

如果完全以他们的认同为基础,世界上就不会有科学家、梵高和贝多芬,也不会生产出直升机。“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人生的激励中,更重要的是自我激励。

第二,我们要努力从组织的角度做到公正。现在行政管理团队管理的力度很大,权重很重。怎么办呢?我们要力求做到公正,例如评价的标准、使用的尺度、排序方法等,都先告知全体。让大家在考核评价的公示中,进行一些修正。也许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偏差也不同,结论也不同。我们推行绩效ABC、评价、事件公示,以此来对管理团队的评价做一些修正。

三权分立是为了使合理性增加一点,而不是说三权分立就能做到合理。经营团队强调一个价值标准,就是责任结果导向(不是素质导向),责任结果导向并不是以销售合同为中心,怎么评价责任结果,看各级组织的管理水平;三权分立修正,使大家发挥积极思维,有话敢说,加强交流沟通。

把理工科的人思想犁松一些,文科人的思想变得稍微复杂一些

提问:工作中经常在同一时间内会面临多个客户以及多种交付场景和需求,资源有限情况下我们如何取舍?以什么样的标准?

任正非:我们学一点哲学,目的是把自己的思想犁松,我们的土壤太板结了。华为公司绝大多数的中高级干部是学工科出身的。学文科出身的人思维方式是平面的,没有立体结构;学理工的人有立体结构,对事物的理解很深,但缺点是很死板。我们学了半天就是要把理工科的人思想犁松一些,文科人的思想变得稍微复杂一些,因为文科人的思想没有多元结构,构想出来的东西都是空想的。

学哲学不是给你找到一个具体的方法,比如说怎么帮你评价一下你的项目,而是告诉你有什么方法去做事。学了哲学马上回去就能用是骗人的,这么有用干脆别干活,学一学哲学就行了。而且也不只学这么一次,这次是给你点燃一下,后面大家有很多机会去磨练。学的目的是让思想能弹性放松,一些新的改革、新的东西容易理解。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道理,能够辩证统一地认识这些道理,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有效率一些。

增长的目的是什么?

提问:在个别市场,运营商融合、并购,市场空间总体下滑的态势是市场的客观规律。我们考核的导向要求自己跟自己比,今年跟去年比,有点单纯求增长,这与当地市场的客观规律相违背。即使能做到增长,可能也要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听听您是怎么看的。

任正非:现在我们没有纯粹要增长。增长的目的是让大家不要窝在内部搞分权、分利,而是要到外部抢东西,减少内部分歧和矛盾。能增长的地方就要增长,不能增长的地方你就要创造效益,创造不了效益你可以把人、资源让出来,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太具体的事情是你们要做的,我只是告诉你们,我们今天处在最好的历史时期,以后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差。我们以后还会更强大,那以后就会更困难,不要指望以后日子比今天更好过,以后的日子比今天要难。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就是要把理论和你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提问:在跨文化管理、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后续是否会针对国外高端员工、本地主管的核心价值观传递开课程,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认同?

任正非:外籍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不矛盾。你把这个话变成:“你想不想多拿钱?”“想。”“那你多干活好不好?”“可以。”就是这样了。以奋斗者为本其实就是多干活多拿钱,不矛盾不冲突。我们认为中方员工比外籍员工要幼稚一些,所以希望中方员工先学。我们想讲的一些道理,西方员工照样能接受,员工想多休息,少拿一点就行了,如果想多拿一点那你就奋斗,这两个价值观没有冲突。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任正非:学点哲学是为了犁松我们思维的土壤: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