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下一代电池“明星”

时间:2025-09-15 08:50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147 次

近日,固态电池成为风口,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明星”。那么,固态电池是什么?与传统锂电池相比有哪些优势?

固态电池技术大会密集召开

8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中国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发展大会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

大会上作了多场学术报告,如青岛大学教授郭向欣带来了《实用化复合固态电解质体系固态锂电池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汤卫平带来了《新型氧化物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导、溧阳中科固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凡带来了《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高龙带来了《从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应用全生命周期定位硫化物电解质开发》,固科亚太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叶飞带来了《超高镍多元正极材料在半固态圆柱电芯领域的设计及应用探讨》。

2025年以来,关于固态电池的大会并不少,如7月29日上海国际储能及固态电池技术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召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就是该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

7月3日至5日,2025第四届固态电池大会暨硅基负极产业创新大会于浙江宁波召开。此次大会聚焦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两大核心议题。

第五届中国国际固态电池科技大会暨2025先进电池材料与智能装备技术展于2025年6月19日至20日在合肥市举办,大会设有6个主题,涉及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钠电池、电池安全、电池回收及锂资源等。

那么,被业界广泛讨论并逐步成为热点的固态电池到底是什么?

固态电池VS传统锂电池

固态电池,这个被誉为下一代电池“明星”的技术,正以其续航更长、“体重”更轻、安全性更强、循环使用寿命更长等诸多优势,吸引着全球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目光。

依据电解质的不同,锂电池技术体系可分为液态电解质电池、半固态电池(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固态电解质电池。

传统锂离子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在电极之间传输离子,在两个电极之间有一个隔膜层,该隔膜层允许离子传输,同时防止电极之间的电接触。而全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因此电极之间没有隔膜。

进一步分析,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属于液态电解质电池,其结构包含正极、负极、电解液以及隔膜。虽然隔膜承担着保护作用,但要保证绝对安全的难度极大,因为隔膜既要允许电子穿过,又必须将电解液隔离开,所以存在被击穿的风险。

例如,在过度充电、受到撞击、进水、高温等情况下,这种风险会急剧增大。一旦电池内部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电解液就会气化分解。而且,电解液是一种易挥发、燃点低的有机溶剂,一旦发生泄漏并与三元锂材料接触,内部就会产生大量热量,进而导致燃烧甚至爆炸。

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为固态,极大地降低了电池发热失控的风险。这意味着,即使在遭遇事故时,电池也不会发生爆炸性燃烧。固态电解质本身不可燃,且热分解温度高,其固态特性避免了电解液腐蚀、挥发、漏液等问题,使得电池的安全性能大幅提升。

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另一大难题就是续航。传统液态电池能量密度难以突破350Wh/kg的极限。而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质,攻克了这一难题。它能够采用硅碳、金属锂等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能量密度轻松超越300Wh/kg,部分以金属锂为负极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甚至可达500Wh/kg,从而使续航里程轻松超过1000公里,有效缓解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焦虑。

此外,液态电解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热应力而分解,但固态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比液态电解质更不易降解。固态电解质的这种固有稳定性有助于延长固态电池的使用寿命,减少电池更换的频率。

固态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传统锂电池在寒冷天气下容易出现续航缩短、性能下降的问题,而固态电池则能在-40℃到150℃的宽温域内正常工作。这一特性使得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3C数码、储能、深海探测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固态电池的技术分类

固态电池还未大规模商用,因此在应用层面,各企业所用的技术也有所不同,按固态电解质材料分类,可分为氧化物固态电池、硫化物固态电池、聚合物固态电池等。这三种电解质均有各自的优缺点,至今尚未有一种能够同时满足各项性能要求。

氧化物固态电池以氧化镧锆氧、氧化锂镧铝等陶瓷氧化物为电解质,拥有耐高温、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但需纳米级薄膜涂布技术降低界面电阻;缺点为脆性大,与电极材料接触不良。企业方面,日本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搭载氧化物固态电池的电动车。

硫化物固态电池以硫化锂磷硫、硫化锂锗磷硫等硫基陶瓷为电解质,柔韧性好,适合与电极材料复合。日本丰田、韩国三星SDI联合开发硫化物固态电池,目标在2030年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聚合物固态电池以聚环氧乙烷为基体,掺杂锂盐的固态电解质,柔韧性极佳,可制备柔性电池,且与电极材料兼容性好,主要用于低功耗场景,如智能手表、物联网传感器。

还有难题待解

固态电池的研究并非始于近几年,其研究时间比现在广泛应用的液态锂电池还要早,但直至今日固态电池尚未大规模普及。在技术方面,固态电池依然存在不少难关需要突破。

固态电池的电解质变为固体后,与电极之间形成固—固相接,会产生固—固界面问题。可以把它想象成两块积木叠放在一起,即便表面看起来再光滑,从微观角度看仍会存在缝隙,这就会导致电阻增大,电导率大幅下降,即离子电导率较差。

另外在成本方面,此前有研究报告显示,全固态电池的材料成本约为1.5-2.5元/Wh,是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成本的3-5倍。简单计算一下:若一台固态电池车型续航达到1500公里,按15kWh/100km的电耗计算,电池包能量将达225kWh。那么,这块固态电池的材料成本将高达33万~56万元,而这仅仅是材料成本。固态电池若要实现量产装车,还需重建或改造生产线,逐步提高良品率,重新匹配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和电池包方案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增加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量呈迅猛增长态势,解决技术难题指日可待。统计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总量开始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1月,全球固态电池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已超11万件。其专利申请趋势表明,相关技术研究已从初步探索阶段转变为全球行业的普遍共识。

例如,2024年11月,华为公布了固态电池专利——“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据悉,华为固态电池容量可达普通电池的10倍,续航里程飙升至3000公里以上。

目前,中国的固态电池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其次是日本、美国和韩国。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固态电池——下一代电池“明星”: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