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3 13:24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158 次
时至今日,海外BD(商务拓展)策略已成为中国创新药企打通全球市场的黄金路径。今年上半年,创新药许可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上市公司领域,创新药海外授权密集落地。不过,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活跃的背后,业内也在思考是否存“卖青苗”隐忧。
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密集落地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海外BD交易频频落地,三生制药(01530.HK)、恒瑞医药(600276.SH)、石药集团(01093.HK)等创新药企接连达成重磅交易,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过程中的亮点。
三生制药今年5月宣布向辉瑞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突破性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辉瑞需为此支付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亿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三生制药还可获得总额最多为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5亿元)的潜在付款,包括开发、监管批准及销售里程碑付款。
且该项BD交易附股权认购协议,经协商确定,辉瑞拟认购三生制药价值7.85亿港元的股份。这一交易当时刷新中国创新药BD交易最高首付款的纪录。
7月30日,石药集团公告,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Madrigal Pharmaceuticals达成授权BD协议,将其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SYH2086的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授予后者,交易总价值最高可达20.75亿美元,包括1.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药集团还可基于SYH2086年度净销售额收取高达双位数的销售提成。
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达成多笔对外授权交易。恒瑞医药表示,创新药对外许可作为公司常态化业务,其收入已成为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上半年,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母净利润为44.50亿元、同比增长29.67%。上半年,公司收到默沙东2亿美元以及IDEAYA 7500万美元的对外许可首付款,并确认为收入,进一步推动经营业绩指标增长。
今年以来,迈威生物(688062.SH)、和铂医药(02142.HK)、信达生物(01801.HK)、映恩生物(09606.HK)、康诺亚(02162.HK)等国内药企纷纷将公司的管线及相关产品进行对外授权。
丽珠医药(01513.HK)、泰格医药(300347.SZ)等药企也在BD业务布局方面使劲。
其中,迈威生物9月18日公告,公司与Kalexo公司就2MW7141项目相关产品签署《独家许可协议》及《优先股股权购买协议》。迈威生物将获得最高可达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作为对价的一部分,迈威生物将在约定条件下另外获得Kalexo总计双位数的A轮优先股。
迈威生物在其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披露,2025年是公司创新药BD业务非常关键的一年。2026年开始,公司BD业务的重点管线中将增加具有全球差异化优势的基于新一代TCE平台开发的管线。
丽珠医药BD业务围绕消化道、精神神经、代谢、抗感染等核心治疗领域展开系统性调研,重点布局双抗、siRNA等前沿领域,进一步丰富潜在项目储备。
泰格医药在BD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成立临床运营策略委员会、跨国药企解决方案部,以及以治疗领域或药物类型为基础建立的6个BD业务单元。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企业对外授权交易取得首付款2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11%,潜在总金额达61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40%,交易数量82笔、同比增长75%。
根据中邮证券研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赶超2024全年BD交易总额。
交易繁荣引发“卖青苗”担忧
不过,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活跃的同时,也引发了“卖青苗”的担忧。
据悉,“卖青苗”是业内人士对临床早期创新药转让的一种形象比喻,将早期创新研发成果比喻为“青苗”,意指国内医药企业和药品研发机构在技术研究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将现有开发成果转让给大型外资药企。
有观点称,这些产品蕴含了企业的创新心血与核心技术,被海外企业大量纳入麾下是否意味着优质创新成果可能就此流失?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曾表示,要警惕优质的国产创新成果流失,如果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过度依赖这种方式,产业未来发展将受到制约。
澳门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胡元佳教授曾称,如果仅仅将好产品卖出去,而不保留海外权益,企业未来发展将会受限。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须重视对海外权益、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进入2025年,“出海”二字密集出现在医药行业各类场合,“不出海就出局”成为行业共识。
针对早期创新成果流失的担忧,中国药企正通过分区域授权、共同开发、销售分成、取得股权等模式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
在目前公开的大部分创新药企对外授权协议中,大部分都选择了“大中华区除外”,即仅授权外资药企在海外市场经营开发的权益,而大中华区的经营、销售依然还是保留在中国创新药企手中。
此外,NewCo模式也成为一种进阶版的“出海”合作方式。NewCo模式通常指创新药企将其核心创新药产品的海外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授权给一家在海外新设立的公司。这家新公司通常由国际投资基金主导成立,并引入国际化管理团队。其中,“现金+股权”较为典型。该模式除了能为药企带来现金收益外,还有持股新公司的股权收益,从而分享新公司未来上市或并购带来的资本红利。如恒瑞医药、迈威生物等公司的相关海外授权许可协议中,均采用了这一模式。
这种“深度绑定、收益共享”的模式,标志着中国药企正逐渐从供应链参与者向价值链共造者转型。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