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5 09:35 栏目:晨光论市值管理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102 次
本篇所说的半年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半年报,而是指从今年3月本专栏开辟以来,到8月底这半年时间里,或者时间线稍微拓展到今年的前八个月间,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值管理的大背景之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也可以说是在资本市场实现一系列奇迹性突破背景之下的市值管理动态。我们一起来稍加回顾一下。
亨利·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说,智慧的特征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分解和在一定体系中重组的无限能力。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生态,短短半年间似乎已经迅速进化到了一定的“智慧程度”。
A股市场刷新了六项历史纪录
首先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总结一下六大特点,借此回顾一下2025年以来中国股市的表现:
第一,A股总市值创了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00万亿元的大关。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发生在8月18日上午10点34分,与此同时上证指数第三次站上了3800点,当日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让几乎所有人相信一场期待已久的牛市甘霖正在光临资本市场。前两次站上3800点之后,上证指数分别攀高到了6124点和5178点。
第二,A股分红规模创了历史新高。在六成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七成半上市公司盈利为正的情况下,截至8月31日,共有818家公司公布了分红方案,现金分红总额高达649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央企整体贡献71%,13家央企分红超过100亿元,15家民营上市公司分红超过10亿元。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分红规模均超500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石油均超400亿元。
第三,A股回购规模创了历史新高。截至8月31日,1321单2025年回购预案中已经完成了49%,即641单。预计回购金额高达1643亿元,其中自有资金占比33%,注销式回购金额达225亿元。
第四,A股并购数量创了历史新高。上半年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过2000亿元,同比激增11倍。截至8月初共88家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参与并购重组,绝大多数与新质生产力强链补链延链相关,其中包括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中国神华收购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旗下13家核心资产等大型交易。
第五,上半年并购重组审核通过率创了历史新高。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审核通过率高达100%,超过了去年全年的93%。其中包括芯联集成创下的首例科创板“亏收亏”,海联讯吸收杭汽轮B创下“A收B”首例,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创下的“30天暴涨15倍”资本传奇。
第六,上半年实控权转让数量创了历史新高。共有 72家A股上市公司发生了实质性控制权转移,较去年同期增长140 %,这就是所谓“平均每两天换一个实控人”的数据来源。虽然扣除非交易过户的因素之后只有57家,但这也已经追平了2024年全年的水平,言下之意,速度提升了一倍。根据出售方的资产质量和收购方主体的实力,上市公司易主成本较为悬殊。比如2024年底刚刚3亿元拿下大千生态的步步高元老张源,年初仅花3800万元就将利源股份收入囊中,而衢州国资委斥资高达18.69亿元喜获东峰集团,与上海国资入主康华生物的18.51亿元旗鼓相当。
市值管理完成了七项生态进化
从以上六大特点的总结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2025年年初至目前中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的宏观画像。但要搞清楚这背后的动力和原因,就要换个角度来看了。接下来,我们就从市值管理的角度看一下资本市场生态进化的“中国速度”,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
就市值管理生态进化而言,年初至目前可以进行以下七点不完全总结:
第一,市值管理的新质生产力特色日益凸显。
一方面,市值管理的龙头范本更注重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竞争优势来提升投资价值和市值增长。这也是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今年5月举行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新闻发布会上早就已经提示过的,“A股市场‘科技叙事’逻辑越来越清晰,集聚效应日益明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显现”。在8月18日A股总市值首次跨越百万亿元大关的历史性时刻,有一组数据尤为抢眼,那就是科技企业的市值占比从2015年的12%飙升至27%,战略新兴产业市值占比从26%飙升至41%,尤其是半导体板块市值占比从第18位上升至第7位。
另一方面,市值管理战略实施的过程本身也是一场中国资本市场新工具、新动能、新元素首次全方位集中应用的创新型战略实践。2024年新“国九条”开启“1+N”政策节奏,中国资本市场内在结构由此开启了一系列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尤其2024年“9·24”行情所推出的央行创新工具和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下简称:《10号文》)所推出的市值管理工具箱,就是最为典型的资本市场新质生产力。
第二,《10号文》第八条、第九条所规定的必须制定市值管理制度的两大类上市公司——主要指数的成份股和长期破净股,成为本轮大盘创下十年新高过程中重要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堪称牛市旗手。《10号文》第三条所列举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具箱,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主流操作工具,效果十分显著。其中并购重组、股份回购、现金分红名列前三,可谓是市值管理“三叉戟”,成为家喻户晓、得心应手的三大现象级市值管理工具。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等工具作为储备手段,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主要看点。虽然仍有个别“害群之马”以身试法,但总体上《10号文》第十条所明确的六点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在市值管理时不得从事的行为,在实践中执行较好。
第三,如果要对前八个月如此辉煌的成绩单进行深入业绩归因的话,按照我们曾经列举的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四大成因框架分析,作为背景的质料因(阳光雨露)是首要因素,动力因(自身努力)是直接原因,形式因(遗传基因)是刺激市场选择赛道板块和龙头品种的关键,而目的因(风险偏好)成为水到渠成的一个结果。关于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四大成因具体内容,可参阅本专栏四月号文章《整体市值管理观》。事实证明,对这四大成因所进行的理解认识和综合管理,就是整体市值管理的核心内涵。《10号文》为代表的政策组合拳就是促成本轮牛市开花结果的阳光雨露,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无疑正是本轮牛市会发生的关键因素,也是行情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的长效动力。上市公司的努力当然也是相当抢眼。拥有中科院基因的寒武纪、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之后的海光信息、南北船合并而成的“中国神船”,都将作为本轮市值管理行情的牛市旗手而载入史册。遗传基因影响下的市场风险偏好,说明投资者的一些惯性思维一时间难以改变,当然这也是历经无数次风雨洗礼、经验教训的一个必然结果,且将持续发挥作用。同时也提醒更多上市公司要加强品牌建设,这也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四点。
第四,品牌建设与市值管理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率先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KPI 之后,国资委于今年7月适时出台了《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要求央企全面加强品牌资产管理,系统提升整体品牌价值,将品牌建设纳入考核体系。这一举措充分说明管理层深刻意识到央企品牌价值事关央企市值,打造卓著品牌不仅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企业软实力,还是央企市值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第五,主流专业媒体在市值管理中的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第四条提到的品牌建设,更需要媒体人士担纲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
第六,市值管理为应对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维持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版平准基金发挥了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成为宏观市值管理的主导力量。中央汇金今年3月明确表态说自己类似于平准基金,同期央行也宣布坚定支持中央汇金增持中国股票ETF,并在必要时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直至8月底中央汇金换帅,其间稳定市场的平准功能发挥得十分出色。
第七,出于产业整合、强链补链、并购招商等多种需要,地方政府参与市值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多地国资成为并购市场的活跃力量,持续收购上市公司。上海、安徽、广东、浙江等多地国资平台成为推动市值管理的头部阵营。优等生、差等生一视同仁的广义市值管理让一众“垃圾股”、高危股涅槃重生。*ST南置、ST联合等上市公司在濒临退市的保壳关键时刻迎来中国电建、润田实业等白衣骑士。
市值管理为资本市场创造美好未来
通过对以上中国A股市场刷新的至少六项历史纪录和市值管理所完成的七项生态进化的分析总结,我们从两个有所关联但并非完全一样的视角来观察了同一个市场,即中国资本市场,旨在说明广义市值管理、宏观市值管理等工具作为资本市场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其稳市场、稳预期的作用已经逐步体现出来。
纵观这半年多来中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一切,市值管理俨然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关键词,熟悉这个市场的朋友只要稍加思索,都会意识到一种事关未来的巨大潜能。资本市场参与各方——上市公司、投资者、买方卖方机构、主流媒体、管理层等,在广义市值管理的背景下,以提高新质生产力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机协同,相互之间不再是对立存在的策略博弈对手盘,更像是一个具有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逻辑、共同语境和共同成长路径的社会命运共同体,大家携手推进着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密切相关的价值发掘、价值传递、价值实现、价值成长等价值管理工程,共同憧憬并创造着美好明天。
至于明天会怎样,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尽管人们没有在想象中看到一个有一千条边的多边形,但却可以理解它,因为可以清楚想到构成它的可能性就已经足够了”。所以站在目前的时点上看未来,明天的中国股市大体是个什么模样,应该不难想象。
在市值管理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况下,越来越多代表性上市公司不断铸就划时代的经典样板。各界精英纷纷加入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事业中来,市值管理专业化队伍空前壮大,使得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细分化、专业化、新质化程度大幅提高。市值管理的方向和成果也获得越来越多境外投资机构的认可,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得以空前提振。随着市值管理的价值投资属性日益彰显,资本市场和新质生产力在市值管理的纽带链接下已经成为一对“双胞胎”,抓住市值管理,就相当于抓住了打开未来长牛的金钥匙。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