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4 10:55 栏目:晨光论市值管理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78 次
市值管理本来就是为了应对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维持金融秩序而进行的一场金融战。它是《超限战》一书中所说的“金融战”的一种特殊形态。金融战包括商品大战、货币大战、资本大战等。
商品大战就是以黄金、石油为主体而进行的期货大战,它除了以争夺战略资源、储备资源、保值资源为目的之外,往往还通过阶段性垄断手段,来严重干扰国际商品价格,从而向周边市场输出恶性通货膨胀,并借此搞垮他国货币体系和经济秩序。货币大战就是为击垮或者保卫一个国家的货币而进行的汇率攻防战,它与商品大战紧密相连,同时也伴随着被称作“热钱”的短期资本流动,直接在货币市场上短兵相接、刺刀见红。资本大战包括债市大战、股市大战。股汇债“三杀”也在近年频频登上财经媒体头条。即便是黄金、石油、美元这一历史公认的“不可能三角”定律,这两年也被逐步打破。
本专栏上篇文章《整体市值管理观》中,笔者曾经提及市值管理之所以要有整体观点,并且应该从整体认识的角度来把握,其根源在于“世界十大不可分割性”,其中前三大不可分割性分别是:经济与政治不可分割、经济与股市不可分割、个股与大盘不可分割。当前形势就是对这三点的有力证明。
来自管理层和市场层面的一系列应对举措,反映了金融当局和市场各方对宏观市值管理的重要关切。有大盘才有个股,有整体才有局部。市场整体市值规模的剧烈波动,意味着对所有股票都拉响了市值管理的警钟。虽然农业股、红利股等板块在四月初的风险初始暴露之时,显示出相当坚挺的结构性韧性,但是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系统性风暴一旦来临,谁都无法独善其身。于是我们看到,当时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社保基金等国家队带头护盘,茅台、美的、中石化、京东方等行业龙头及招商局旗下七家上市公司等上百家公司,火速宣布增持或回购计划。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高险资入市比例。国务院国资委全力支持央企回购增持。上海、安徽、浙江等多地国资平台纷纷行动。上海国际、上海国盛、上海国投积极表态坚定持有战略持股机构及上市公司股权。
虽然没有一个直接叫做“平准基金”的单位,但中国股市始终不缺平准力量。而且经此一役,平准基金的立体架构基本上已经浮出水面。
中央汇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首次官宣说自己就类似于平准基金。央行也表示坚定支持中央汇金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在必要时向中央汇金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央行的这个表态,跟去年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潘功胜行长所说的“我和吴清讲,如果这项工具用得好,可以再来3000亿,甚至可以再搞第三个3000亿”,可谓前后呼应、异曲同工。
今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三大机构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以及同日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动作,都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股市稳定关乎经济社会大局、关乎亿万投资者切身利益”的中流砥柱作用。正如吴清所说,我们对于资本市场的底气和信心来自四个方面,即: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维护市场稳定的坚定决心、有力部署。第二,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的落地实施,推动市场内在结构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第三,A股市场“科技叙事”逻辑越来越清晰,集聚效应日益明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显现。第四,A股市场估值水平仍处于相对低位,中国资产的配置价值和吸引力持续提升。总而言之,就是“靠谱的经济发展、靠谱的宏观政策、靠谱的制度保障”这三大靠谱关键项,为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通过对近期一系列已经超越了传统理论和定义的现实发展的观察,从现在起,我们对市值管理的讨论,似乎完全应该脱离原本仅在上市公司层面进行的微观范畴,而应该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宏观视角进行分析和理解,才能看得更加清楚,理解得更加透彻。我们看到,市值管理已经从一个由单一主体(上市公司)在单一主题(价值发现)的特定环境下(中特估)完成的特定任务(价值回归),演变成为一个涵义丰富的多层次概念。不仅事关股市,而且事关经济;不仅事关经济,而且事关全局。
当我们把所有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时,从宏观层面对京沪深大盘总市值来进行管理的主体,首先是国家,其次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国资委,最后才是上市公司。多层次的市值管理,即广义市值管理,似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对“市值管理”这一金融行为概念本质看清楚、说明白的市值管理。由此而下,一步一步下沉到某家具体上市公司这个层面的时候,其所进行的市值管理应该被看作狭义的市值管理。有国才有家,广义在上、狭义在下。狭义的市值管理必须是在广义市值管理框架的规范和铺垫下进行的,其所管理的目标、上限和边界将直接受限于整体市场的市值现状。大盘市值不断增长,行业市值才有可能不断增长;行业市值不断增长,个股市值才有可能不断增长。
如果不考虑中长期的板块轮动因素,借助个股和ETF进入、活跃并长期驻扎在某个板块中的资金总量,在某个时段中大体上是一个常数。个股市值管理所要吸引的资金通常就是在这个常数的范围和基础上,来展望和落实的。因此,与每个层面相对应的市值管理主体,需要在着眼大局、看清大势的情况下,就其所在层面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价值发掘,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地推动案例落地,知进知退、知行知止,这样的市值管理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强调,市值管理的主体在进行市值管理时,必须理解大盘和个股的统一性问题。
关于广义市值管理,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出这样几条:
第一,我们在特殊时期观察股市波动的时候一定要有“超限战”思维。
第二,全球股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挑战,一揽子稳市组合拳反应迅速、收效显著。
第三,越是危急时刻,越是可以体现宏观市值管理的强大威力和权威主导价值。
第四,广义市值管理优先级远大于狭义市值管理。只有大盘企稳并健康运行,才有个股的成长及价值空间。
第五,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市值管理体系正逐步显现。
第六,从广义市值管理来理解市值管理,更有利于把中国股市做大做强。让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格局下,让代表中国经济最强音的优质上市公司、本土化“漂亮50”和“中国版七姐妹”成为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
总之,从宏观层面统领,到微观层面执行,自上而下、有序展开的多层次市值管理工程,对国家、对社会、对当前、对长远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果要追溯的话,这跟战国时期被魏文侯重用的法家改革家李悝所实行的“平粜法”形神相仿,这方面以后有机会再详聊。顺便补充一句,李悝的“悝”不读lǐ,而读kuī;平粜的“粜”也不读chóng,而读tiào。
《投资有道》正式开辟“晨光论市值 管理”专栏,每月一论,持续分析并跟踪 探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理论及实 践。诚邀上市公司董监高及各界 投资人士共同参与到有关市值 管理的讨论中来。 (作者邮箱:SHshizhiguanli@qq.com)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