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5 09:15 栏目:晨光论市值管理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78 次
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管理工程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这场化学反应有赖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层次操作者们的默契配合,根据各类经济元素的周期特性,经过科学分析、系统规划、总体设计,按照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有序推进。本专栏开设的初衷,就是帮助广大投资者及上市公司董监高等局中人,对这样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化学反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全过程观察和解读,以期在守正创新的高质量市值管理立体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市值管理的新质生产力。
用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意识到,本专栏自开设以来所提出的“整体市值管理”“广义市值管理”“宏观市值管理”“多层次市值管理”等市值管理新质语义群,在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市场实践中都得到了有力映射。这说明,由这些新概念所构成的全新观察框架,完全可以作为大家在观察和解读市值管理现象和行为时的一个得心应手的新工具,既实用又好用、既管用又耐用。
宏观市值管理全面提速,央地频出新招
《适时理解广义市值管理势在必行》一文中,我们提到“市值管理已经由一个单一主体在单一主题的特定环境下完成的特定任务,演变成为一个含义丰富的多层次概念。当我们把所有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时,从宏观层面对京沪深大盘总市值进行管理的主体首先是国家,其次是地方政府和国资委,最后才是上市公司”。
近期我们看到这个“广义市值管理”概念的外延在实践中频繁显现,宏观市值管理的主动性、样板性、旗帜性特色表现得日益鲜明。
第一是湖北。10月16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率先喊出“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的国有资产“三化”系统性财政改革方案,彻底激活21.5万亿元存量资产。
第二是深圳。10月22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明确提出2027年底前深圳上市公司必须完成的市值管理目标,即总市值不小于20万亿元,且千亿市值公司不少于20家。这与今年3月11日发布的《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相得益彰。当时提出的“双万”格局是针对一级市场的要求,即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股权及创投数量突破1万家,且所投项目以IPO等形式退出规模必须位居全国前列。
第三是北京。10月29日,北京市委金融办等部门三箭齐发,同时发布《关于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助力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北京市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意见》,将并购重组、产业整合、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巩固辖区上市公司“优等生”形象等事关市值管理的要害问题一揽子全面解决——要钱有钱,要项目有项目,全面护航市值增长。产业方向锚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重组,重点培育千亿级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本优先配置并购重组项目,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收购。
第四,证监会主席吴清10月27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表示,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石,证监会将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产业整合、做优做强。同时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同日证监会还发布了《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和《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后者通过八大方面二十三项具体措施,为中小投资者全面营造更加有利的公平制度环境。在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信息披露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的同时,强化健全终止上市过程中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制度机制。强制退市时实控人要先行赔付,主动退市时要提供现金选择权等保护措施。
第五,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开展一周年之际,一只注册资本高达510亿元的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基金——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10月29日正式在京启动。该基金跟上述“价值创造行动”一样,都是由国务院国资委发起的,中国国新负责具体运作,重点支持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能源、未来信息、未来制造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上述种种事实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的市值管理体系正逐步显现。宏观市值管理的强大威力和权威主导价值收效显著。如今管理层不但给政策,而且雷厉风行地上场实操,以排山倒海之势达雷霆万钧之效。
“十五五”规划建议是市值管理者的未来行动指南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月底正式发布,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国资本市场的璀璨未来,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空间也一定大有可为!
《建议》对“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进行了重要定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于市值管理者来说,《建议》中有这样几点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第一,提及实体经济发展“三化”趋势: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第二,提及“五大”强国目标: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第三,提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六类”定位: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兴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提出先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方向: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智技术。
第五,提及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关键字段: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第六,对科创企业委以重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第七,对国有企业寄予厚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总之,这是一份值得反复阅读的未来投资指南,更是每一位市值管理者的行动手册。
市值管理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
回顾全球股市历史不难发现,任何一场真正的大牛市都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质变过程。这里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了:市值管理对上市公司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
关于这个问题,2024年底,笔者在跟台州临海所辖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集体座谈的时候曾经问过。当时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化学变化。没错!化学变化正是市值管理者们的初衷,不然就没有必要进行市值管理了,市值管理就是为了脱胎换骨。
本轮市场上下几乎全员动员的市值管理工程,就是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资本市场任务艰巨繁重的宏观背景下诞生的。“9·24”之前,沪深股市整体市值严重萎缩;“9·24”之后,市场像是天翻地覆一样,一改枯藤老树昏鸦的侘寂衰相,立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小桥流水人家。说明“9·24”那一刻,市场的确发生了一场化学反应。管理层联手推出的雷霆救市之举,事实上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救市作用。
然而就像任何一次化学反应一样,在化学变化发生之前,首先得有物理变化。市值管理初级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对应的都是物理变化,属于量变过程,比如市场拓展、技术改进、降本增效、分红派息、中小型并购、评级上调、筹码集中度提高、投资者结构优化等。而市值管理高级阶段所发生的每一步运作,产生的都是化学反应,属于质变过程,比如革命性技术进步、划时代产品创新、核心团队及关键人才引进、大型及超大型并购带来的赛道跃迁、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入驻等。
不是说化学变化就一定高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之后,还要进行更高维度的物理变化,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市值管理者的宿命。如果把上市公司比喻为“分子”,那么组成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一系列关键词就可以看成是“原子”,比如爆款产品、新质赛道、核心技术、关键人才等。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有无数的故事可讲、门道可挖,那就是质子、电子、中子,甚至夸克等亚原子粒子们的故事了。
如何通过市值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形成推动上市公司价值增长、市值提升的持久合力,值得我们在实践中用心思考。这方面,宏观肯定已经走在了微观的前面,国家队跑在了全市场的前面。而“十五五”规划的如期到来,恰恰为那些仍然处在投石问路或者野蛮生长阶段、上下求索而迟迟不能由量变到质变的上市公司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