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诺:艺心在“竹”

时间:2014-09-09 14:31 栏目:新青年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7,182 次

初秋的雨,让原本就很安静的朱家角沈巷一带显得更加冷清,整条路上很难见到一两个行人,穿过一幢幢空关的别墅,社区深处一簇嫩绿的小竹园分外惹人眼球。走进这处与周围景致格格不入的院落,也就到了朱一诺的工作室,其间的布置低调淡雅、现代又不失原生态,在这个崇尚竹精神的女性艺术家的私人领地里,每一副作品都在默默的冲撞着不太平静的内心,时间仿佛在这一瞬间被放缓,整个人一下子融入到了画中。

朱一诺:艺心在“竹”

把心藏在竹子中

朱一诺的创作从画竹子开始,十数年如一日,“我喜欢竹,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代表中华名族气节的植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有着很高的地位,它中空有节,虚心向上,虚怀若谷,包容有节,谦卑平和,积极努力,它高风亮节,为人师表,令人崇拜。它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苏东坡更是赞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是外界所熟知的朱一诺选择以竹为题材的根本原因,而在笔者与本文主人公的交谈中发现,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朱一诺从小到大很长一部分时间都是住在外婆家的,外婆家院子后面有一片大大的竹林,这“浩瀚”的竹林深处也便成了小朱一诺的天堂,挖竹笋、采野花、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玩累了就依偎在外婆的怀中听外婆讲慈城的典故,睡醒一觉便早有那外婆亲手用竹笋烹饪的各类美食等在眼前。及到外婆永远的离开,每逢思念外婆时她就会独自躲在竹林中,看着这些竹子,就仿佛外婆从未离去,竹子就是外婆,外婆就是竹子。

雪越压而韧性越强

往往很多职业艺术家成名的初期,都是在家人的默默支持下度过了穷困潦倒的那段黯淡时光,而朱一诺却恰恰相反,出身在宁波富商家庭的她虽无经济压力,却在早些时候很难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快速发展的经济让大多数宁波人眼睛里都是经商,父辈们和同侪们觉得我可以把绘画当成一种消遣但却不可以当成主业,也由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他们失去了共同语言,情绪低落的时候陪伴的仍旧是这些竹子,慢慢的我就领悟到竹子不正是百折不挠、坚强向上嘛!于是下定决心要做个像竹子一样的女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朱一诺的竹子比传统文人笔下的竹子更显得清丽婉约,在绘画语境中,融入国画传统技法中的若干西方绘画元素,使得人很自然的联想起“中西调和”的林风眠先生。可以感受到一种是似而非的意象性的“诗性写意”。在她的画面上,没有为制作机理刻意为之的堆砌,也没有为强调局部反复刻画的痕迹,有的则是出于内心的自然流露和率性。这就是朱一诺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洋溢着朦胧诗性的女性表达。或许她的这种女性表达方式,少了某种彰显的视觉冲击力,但会更接近生命本源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也许这就是笔者甫一进门所受到心灵撼动的主要原因吧!

润物细无声

朱一诺的作品形态已经不再单纯的停留在竹子的形体表面,慢慢的借助竹文化延展到一些其他的素材,这时候便有了《中国戏剧·印迹》《生命·印迹》《时空·印迹》等系列作品的呈现,意在借助竹精神,呈现出她对大自然的独特视角和个性洞见,凭借着她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所特有的纤细敏锐,无不透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式美”。“作为艺术家不仅仅要修身,更要有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也一直不遗余力的借助各个平台让各界人士学习竹子的精神,让好的、真善美的东西去缓解物质性的焦躁与不安。”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句,2013年开始国际汉语教师学院用她的作品设立了一项为期30年的奖学金,意在推动世界范围内深入了解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

从小范围来看,这种影响在朱一诺家人的身上最为明显,“某次回家,表弟一直跟在我后面,跟了许久才红着脸说想求姐姐一幅画,当时真的很开心,说明我的努力家人开始认可了。其次是我出席公众场合的服饰都是妹妹特意为我设计的,说是要符合一个艺术家的气质,放在以前她不嫌我烦就已经烧高香了。我对他们说之所以你们能在我的画中找到共鸣最主要的是我们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这些文化元素早已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人骨子里了,只是之前不愿意去静下心来了解罢了。家里的小孩子们也对学习画画产生了兴趣,我感觉宁波的文化氛围在被商业气息冲淡多年后开始慢慢的回归了。”

积极参加公益慈善,传递艺术家的公益力量,关爱“瓷娃娃”、“关注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医疗设施”,“帮助老区贫困儿童”、“黑苹果青年汇”,支持全国大学生慈善公益项目等,都有她的身影,这些也是她觉得最快乐的事。

朱一诺也把这种创新理念与竹精神融汇在绘画教学中。“孩子需要探索未知的世界,老师要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她的教育方法有些别出心裁,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套路进行,有些家长对于为什么不先教孩子素描感到困惑,不过当我看了一些孩子们的作品时,有些震惊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发散的思维被有条理的诱发了出来,这种绘画意境不恰恰是很多艺术家在找寻并渴望回归到的那种本源状态嘛!”当人们看待事物的时候,稍稍去掉其中的功利,停下你匆忙的脚步细细品味周围不起眼的事物,你会发现这世界无处不美。“

朱一诺

朱一诺

1973年生于宁波,现居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院,作品曾入选世博会、上海国际艺术节、美国纽约艺术博览会等;部分作品被英国皇室、澳大利亚华人博物馆、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瑞士巴塞尔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收藏;更有部分作品被众多世界名人收藏,其中包括英国维珍航空集团(Virgin)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毛主席女儿李敏、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台湾星云法师及一众奥运冠军等收藏。

展览:

2013年 《紫竹林里观自在》朱一诺作品展,嘉应会馆美术馆,佛光山,苏州

2013年 上海昆剧团《对画牡丹亭》朱一诺作品展,思南公馆,上海

2013年 《清风传正气 节从竹中来》朱一诺作品展,土山湾美术馆,上海

2013年 《中国-印迹》朱一诺个人作品展暨「中国文化日」,

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孔子学院总部,北京

2012年 朱一诺作品展,外滩1902艺术馆,上海

2012年 “茶、水、墨、油、”朱一诺作品展,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2年 “朱一诺作品展”,陆家嘴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财富中心,上海

2011年 “印迹”朱一诺作品展,上海证大丽笙大酒店

2011年 “2011红星”慈善之夜朱一诺作品展及拍卖,钓鱼台国宾馆,北京

2013年 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创意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13年 上海第七届美术大展,中华艺术宫,上海

2013年 纽约艺术博览会,美国

2013年 2013国际艺术节,意大利

2012年 纽约艺术博览会,美国

中国艺术品网创始人、批判家陈强:

从朱一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她创作的执著。无论是烘晕皴染、描摹勾勒,还是散点布局、均衡构图,无不一一精到贴切。然而这一切对她而言,仅仅只是一种“立象以尽意”的手段和媒介。她更注重于笔墨赋予的趣味和格调,一种“意”与“象”、“形”与“神”相生相谐的畅神写形,表现出诗意性的品质。但是,更本质的则是始终紧扣着她的生命感性的直接体验,而视觉形式的风格制造只是作为体现她的主题价值的载体。在她的作品里,已经很少顾及传统程式化的表现方式,而是追求被强烈诗化的生活现实感,着意于在作品中营建舒婉深邃的意境,从而抒发她内心的情感。

近三十年来西方现实主义表现观念淫浸了中国艺术,它忽视绘画形式语言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它所关注的,是从审美内涵和人文价值这一更深层次去彰显时代气息。凡此种种,都表明“笔墨当随时代”。朱一诺在这一“中西调和”中把握住了分寸,也正是在这样的把握中,她构建了自己个性化绘画语言的基石。

文、编/尔沧川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